香火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周一围,苗圃,韩童生,李彬,王佳佳,宋晓英,马丽,崔志刚,代旭

导演:张自强

播放地址

 剧照

香火 剧照 NO.1香火 剧照 NO.2香火 剧照 NO.3香火 剧照 NO.4香火 剧照 NO.5香火 剧照 NO.6香火 剧照 NO.13香火 剧照 NO.14香火 剧照 NO.15香火 剧照 NO.16香火 剧照 NO.17香火 剧照 NO.18香火 剧照 NO.19香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1 20:38

详细剧情

  妇产科医生金麒麟(周一围 饰)和刑警队副队长贾琼花(苗阜 饰)是一对从恋爱到结婚相守八年的夫妇,两人事业上各有所成,生活上相敬如宾,人生可谓顺风顺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结婚至今他们始终没能迎来爱情的结晶。因为童年的阴影,琼花对养育孩子这件事颇为抵触。麒麟为此颇为着急,却又不能太过为难老婆,只能在老婆和父母中间敷衍塞责。时间长了,矛盾自然逐渐累积。麒麟的爸妈万般无奈,专门住到儿子家里监督小夫妻俩生孩子,结果反倒让矛盾更为激化。  当琼花尝试着转变想法时,新的问题又让她目瞪口呆。孩子孩子,你何时才能到来?

 长篇影评

 1 ) 把梦想撕碎了扔在空中

一个和尚的梦想是什么?佛像塌了,重塑金身成了这个荒废的村落小庙中年轻和尚的梦想。

和尚能干什么:找政府帮助,卖文物,化缘,看相,算命。他都尝试了。化缘,已经被法律禁止化缘钱1300多块被派出所没收,反倒是妓女资助了他,有点祥林嫂求救赎的意思;看相、看病。年轻人带着女朋友求其看相,启发了和尚;和尚靠看相赚了些钱,赚的钱被街上的小混混盘剥;和尚给卧病多年的人看病,海口卖出了法器,得到了修佛像的另外1500元。

黑色的结局:过年后,寺庙就要被拆掉。和尚的努力算白费了。时代好像完全变了,连念经都有机器代劳了。超过于平凡人的,都对和尚和寺庙不理不顾;只有那些悲惨的人愿意帮助和尚:妓女,希望生个儿子的老人,希望说服女朋友的男人,前半生可怜怜没什么钱财的中年人,妻子瘫痪多年的家庭。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把梦想撕碎了,扔在空中。

讷讷的和尚或许该接受另外一个去五台山大寺院工作的和尚的建议。传统的信念,若无时代的眷顾,便倒了。因为在这个荒谬的时代里,宗教,只是弱者的憩园。

然后,和尚该怎么办?活着就是修行。你我都是一个想在这里或者在那里坚持的信仰者。为了信仰,我们有时被迫妥协。但真得不想像和尚这样骗人:你的前半生,可怜怜的,也没得到几个钱,后半生转机就来了。。。。

 2 ) 香火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古老的文化信仰也在崩塌,善良在崩塌,精神在崩塌,初心也在被人遗忘,和尚最初也有良善之心,普渡众生,但一入红尘深入海,行将就木的残酷现实把他洗礼了,也就不纯粹了。后来用不纯粹的佛心却换来了拆字,是打击,也是放弃。电影好看,但看完之后心中悲凉。社会残酷,勇者胜。

 3 ) 中国,如何找寻信仰&谋求生计?

这部电影是宁浩导演取材自家乡,用家乡方言拍摄的处女作。作为导演的老乡,望着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着那些一脸沧桑的乡亲,听着他们口中吐出的浓重的乡音,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和感触自然比他人要多一些。 我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生不易,而当代中国种种现实更让基层糊口谋生的人们处于困境泥潭,坎坷前行。而在挣扎于现实的过程中,人们为压力所折服,被世俗异化,灵魂的纯洁被打破,信仰丢失,“香火”难以延续。


影片整个充满了黄土的黄色、白雪的白色、煤炭的黑色、砖瓦的蓝色,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和生气。到过塞外农村的人应该明白,塞北的冬天就是那样的,天气寒冷,环境恶劣。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着实的不易。

片子开头乡间公路将画面一分为二:灰蒙蒙的天和蒙了雪的黄土地。一棵树突兀地出现在镜头中,接着传来了高亢婉转的民间小调,然后,镜头中就出现了一辆三轮车从田地中驶过,上面坐着我们的主人公--和尚,地里还杵着一个稻草人戴顶破棉帽。相信来自大同或者朔州的朋友,立马就会感到画面传递来的环境的艰苦和人的生活精神的坚韧。


南小寨村是一个户户养羊杀羊为生的村子,和尚是村里唯一的寺庙里唯一的和尚。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不是纯正的信徒,但又时刻在传扬佛学,这都是为了生计和信仰。他没有去很严格地遵守戒律:他抱回了非素的方便面,和杀羊的屠夫开着他妹妹的玩笑。然而,他是信佛的:他一再强调全村是杀羊的一定要有座庙,说明他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相信这座庙那尊佛可以保他的生计。所以,和尚在一开始是敬佛的,虽然礼佛时动作随意但看得出他是诚惶诚恐的,和尚的确是有信仰的。

在和尚一脸惬意地修补鞋子的过程中,突然,佛像坍塌了!和尚所信仰的生计的保障崩坏了,和尚不安了,他需要想办法把一切修复,保证他的生计和信仰能够继续。

和尚第一次去县城,和屠夫商量了对策,这可爱单纯的和尚,决定向政府求助。第一次进城,就出现了旺火的镜头,尽管这时候旺火还是人们拉来的煤炭,没来的及搭建成形。和尚和拉煤的人探讨二表哥的事情时,他还是坚持着自己信仰的那个和尚,他的异化还没有开始。

然而,他去想宗教办求助却碰了壁,因为人们在寻求新的信仰,他的信仰不被重视了,和尚的脸上写满了失望;紧接着,文物办的不理睬让和尚再次受到了打击。随后,屠夫、宗教办科长、文物办小安、二表哥,这些人都劝和尚还俗,和尚却还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做和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影片在这里出现了几种职业:和尚、公务员、发廊店主。

然而,只有和尚做着自己还算本分的事情,其他人都偏离了该在的轨道:公务员顾忙着排练却不务正事,发廊店主是非法经营。

人们在各自职业谋生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不再坚守本分,也在丢失信仰。


和尚第二次去县城,还是和屠夫商量对策,并惦记着屠夫妹妹的相片。他决定向大师兄求助还自认为有戏,并且扛着窗框去找了文物办,希望得到支持。和尚既想向他人求助也还希望自己能努力保住生计、保住信仰。这里,旺火的镜头再次出现,此时已经基座已经成型,旺火快要完成,和尚的佛像似乎也有了希望,但他的异化也开始了。

师兄劝和尚到自己庙里入股,放弃村里的旧庙,但和尚还是坚持:“村里都是杀羊的,一定要有一座庙”。他还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实在不易。他化缘筹款被警察逮住,却遇到了几个妓女要为她捐钱;他帮小伙子骗女朋友,之后又摆摊算命,却被流氓毒打。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职业或者说人物:二师兄、警察、妓女、算命“瞎子”、流氓。

二师兄,这个和尚为了生计或者说为了钱财而背弃信仰,完全异化了,他不再是“和尚”;

警察,这里的警察不完全是正义的代表,对于和尚的逮捕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异化的形象;

妓女,为了生计不惜出卖肉体,更是公认的异化的代表;

算命“瞎子”,以欺骗他人谋生,是缺乏信仰的象征;

流氓,为害一方,侵害他人,异化分子对社会有着极大的破坏。

这些形象和我们此时坚持信仰的和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和尚为了化缘,对老太太说了瞎话,对警察也不说实话,摆摊算命时作为出家人说了诳语,破了戒律。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他异化的内在动力愈发强烈。

这里又出现了两处旺火的镜头:

一处是在和尚准备好功德簿开始化缘前,搭了一般的旺火,和尚的佛像见到希望了;

另一处是和尚算命生意结束时,旺火已经搭起了,和尚在点钱,貌似他的佛像到手了。

旺火燃到最高时,人们对生活的盼望也达到了最高,不过异化也到了极点,只差最后的点燃促化了。


和尚被小流氓们抢劫之后,无处可去。夜晚,人们点燃了广场上的旺火,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企盼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此时达到了最热烈。而和尚一脸失意,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我可以肯定的是,此时他已经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完成了异化,被俗世同化了。

第二天,和尚在回村的路上,被一个司机拉走给人看病,这时的和尚学会了骗人,最终骗到了重铸佛像的三千块钱,从那户人家临走时和尚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不是个出家人了,信仰就这样消失了,重塑的佛像也没有了意义。

佛像重塑好了,和尚为佛像开光,他一脸喜气,因为他获得了新的谋生手段,懂得了要把寺庙发展好,而这时却被告知庙要被拆掉。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弥陀佛声中,镜头投降了一望无垠的黄土地。和尚要面临新的求生危机了,然而此时他不恐慌了,学会了世俗的种种手段,但信仰却在诵佛声中渐行渐远了。


影片中的关键符号:羊、黄土、和尚、佛像、旺火

羊:芸芸众生,把芸芸众生比作羊羔有几分基督教的气息,在这部以和尚为主角的片子里或许有几分滑稽,然而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羊不停出现在镜头中,在村子里人们的鞭子下戏台上屠刀下,在片头在片尾,他们安静,静静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黄土地:或许不是导演特意的安排,但在我看来,黄土地代表着我们的生命之源,代表我们每个人切切实实所处的环境,生存的条件。

和尚:找寻出路,谋求生计得的同时希望保住自己信仰的那一群人。

佛像:信仰。佛教认为人生于世,本无痛苦,因为痴嗔贪恋之气才陷入泥沼,而佛教就是要渡人脱离苦海。这是信仰,然而现在各种信仰正如坍塌的佛像一样在不断崩坏,而重塑的过程是艰难,而且重塑后也是变味的。

旺火:煤炭是山西人民的命根子,而旺火是晋北地区由精煤搭成的宝塔形状,人们于除夕元宵点燃,祈求生活幸福,越过越红火。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 大喇叭、鞋子、自行车、窗框、歌词。

大喇叭:传播消息的信号,片头出现,片尾也出现。前边是引出和尚出行的消息,要踏上保护信仰的路。而片尾是送走了和尚的信仰,送他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鞋子:和尚的鞋子一开始缝缝补补,最后却在被小流氓抢劫,重塑佛像经费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买了一双皮靴,说明了和尚的异化的完成,选择了一条新路,丢弃了信仰。

自行车:和尚行路的工具,也是坚持信仰谋生的一个工具,每次进城回来都要屠夫修理半天,如果可能最后会换成大师兄那样的摩托车。和尚的信仰不断变化的象征。

窗框:从一开始的明清古物到片尾的民国物件,我认为是表明了价值观的改变。 歌词:和尚送妓女之一回去,迪厅里放的歌曲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字幕标出了一句歌词“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大概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吧。

所以,我认为影片想传达的是:人生于世不容易,或说人生如此艰难。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体制转变,人们从事着各宗各样的营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重道德有信仰异化到了现在的唯利是图信仰缺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对信仰去向的困惑。

导演运用了过多的符号特别是有地域特点的符号,这是其艺术构思,但也容易产生让观众难以理解的情况。而看现在宁浩导演的作品,就较少这样的情况了,或许这也是导演回归现实的一个表现吧?

 4 ) 生存还是信仰?

MISS张给我们看了这部片子。

是宁浩在北电的导演毕业作品。看完后甚是喜欢。宁浩真是近年来少数争气的年轻导演。

上星期的影评我写的是《1.0版的宁浩》。这相对于后面的《石头》,在宁式喜剧上来说,的确是1.0。但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也许甚至大过《石头》。

眼光很奇特。一个山西贫穷小村南小寨。一个村里唯一的和尚,守着破败的小庙宇。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重修不小心被他砸碎的佛像。有些魏敏芝式的过程。但最后想尽一切善的恶的方法终于修成的佛像,最终被告知,村里要开路。庙要被拆。黑色幽默的结尾。

这个主题如果说大,可以很深刻的开掘下去。1989年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对中国现存的佛教道教隐士进行了探寻。在《空谷幽兰》中也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类似问题进行了关注。信仰的逐渐消失,金钱物欲关系的社会,和尚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生产面临威胁,在宗教和吃饭上,会如何选择?

片中的和尚,很有意思。修佛像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告诉你:这是为了吃饭,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更多的香火。可是香火毕竟是香火,尽管都是吃饭钱,我们叫做工资,用在和尚身上是香火。因为信仰。不能不说,这个年轻的小和尚,他并不虔诚:他也会对村里好看的女孩儿有些许动心;他也会为了要钱最后搞起了功德簿算起了命测起了风水,他甚至也抽烟。这个香火之路不是那么的纯洁高尚。但他依然是有信仰之人:他潜意识认为南小寨的村民都是杀羊的,需要一座积德的庙宇而不愿离去或还俗;他对色依然是保持戒心;对遇到的妓女,尽管排斥,但最终依然产生同情之心。这是一个真性情的当代和尚。恪守禁戒,倒不如向善之心来的叫人喜欢。

化缘未遂被警察拘于小房间的一幕是最富戏剧性的。三个妓女与他同禁一室。进门扑面的是字正腔圆的性病防治知识。极端的矛盾冲突。但宁浩处理的是非常冷幽默的。相当的宁浩。那些恶俗的现实情节,被拿来作为背景。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有些心酸。给予小人物的最多还是悲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很容易的想起《石头》。一个小妓女那一声“还有署名权呢”与石头中小盗贼的“牌砸!班尼路!”,电视机里打击黄赌毒的录像带声音,与石头中结尾玉石发布会上的“有一个石头会唱歌”,还有一帮妇女粉墨登场的“千手观音”,是如此的承上启下。也许此一幕也是剧中最不真实的,但这种不真实,也许也是导演的故意为之。

我看完后想起去年去峨眉山及乐山的旅行。山上的寺庙,香火旺盛。庙里最好的生意是卖莲花灯。有姻缘灯,健康灯,学业灯事业灯。种类繁多。无数游人去买个三盏五盏,好像也不是那么便宜,但终归是难得的旅游,信总比不信好,图个吉利。于是庙前的莲花池堆的满满当当,不断有人去捞熄灭的莲花灯清理。又或是给游人自己买的佛像开光。五十元一人,分批进入。和尚念段经文,瓶子里撒些水,算是开了光。络绎不绝的人排队。

我记得其中一个和尚,带着眼镜,不算瘦,一边跟游人解释怎样写祈福的纸条(说要把字写大一点不然他师傅老花看不清),一边收钱,可手里拿的,是一本经书。在看。

亦是好的,其实信仰与金钱,未必不能平衡。

 5 ) 执着,真难

全片山西话,很写实,充斥着山西老西儿的地方特色。

自己想独立做成点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今,真难,具体到出家人身上,就更让人心酸不已。

讽刺的地方很多:
1.找相关领导修缮佛像,科长说没钱,但另一边教堂的负责人送礼上门,科长马上笑脸迎人,并表示筹款修筑教堂。
2.找文物办,说让把古窗框拿来兑钱,又三令五申别自己卖违法,只能卖给他。
3.找大师兄借钱,师兄满嘴生意经,去五台山,让师弟入股给他看着自己的庙宇。
4.没法,坐等香火不上门,只能自己下山筹款化缘,却被警察当成骗子逮捕,末了国家规定只能在庙里筹集香火,不能出门化缘,更讽刺的是,警察下午不办公。
5.“小姐”们想帮着集资修缮佛像,其实是因为自己心中还有“惧怕”,怕报应,怕道德。基督教的盛行,由它的道理,因为它相信“原罪”,每个人都惧怕自己的罪孽,所以要行善,要减轻自己身上的刑罚。
6.所有化缘所得被没收,路上遇到要算命的,得到了撕裂的钱,一个和尚,在路边买了个小佛像,愣说五台山大师傅开的光。买了本算命书,研究了下就开始“骗钱”,却又都被小混混抢走。
7.听老乡说,之前做B超说是怀的丫头,化缘师父保佑说是小子,真生了个小子。
8.最后,终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尚也被世俗侵染,不抽烟抽起了烟,为筹三千块,学会了说谎。

年轻的出家人一次次骑自行车往返于县里与村里的公路,摔倒在路边接着扛着自行车前行,拿稻草人回庙里代替佛像,被小混混抢走钱还被打一顿跟人家说是摔坑里,他只是为了实现最初最朴实的梦想:修缮佛像,保住自己承袭的这个上百年的寺庙。结果路越走越偏,被汹涌的世俗之流冲出去很远,那个淳朴的本我已经消失不见,因为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他只能低头,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坚持。

最后的结局真是悲剧。宁浩作品,永远不缺少曲折,他总是变着方的折腾主人公。还没毕业的他,最后也不让主人公有个好结局,比黄渤、郭涛倒霉多了。

这部写实的片子让我感慨良多,超出了140字,写了我的第一篇影评。

 6 ) 终是一场空

      我看电影都很理想主义,比如到那个男的塞给他一百块钱求他说好话骗骗他女朋友的时候,我非常希望他能在犹豫之后把钱还给那个男的,但还是能帮他说好话,虽然这种行为也算是成人之美,但毕竟是拿了别人钱,总觉得从道义上讲很不对劲;还比如,最后佛像落成他开光的时候有人在庙门外搞测量的时候,我以为是政府终于发现这座百年破庙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小和尚这么长久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从此以后再不为他和庙的命运奔波。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宁浩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讲一个小人物,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快没有饭吃的小和尚,他只认一个死理,他当惯了和尚,他不会还俗娶媳妇,更不会扔下自己的破庙去大师兄那个好庙里过好日子。于是他拿了别人的钱,帮别人说善意的谎言;最后小和尚站在那堵写着大大的“拆”字的黄土墙前,呆呆的痴痴的,我想那时他一定想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四大皆空?
      一个小人物的一件小事却控诉了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的诟病。尽管有人说这个小和尚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似乎在说主角是个相对不够正面的人物,但我还是习惯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主人公。小和尚本是单纯的,他的目的单纯而明确,修庙修佛像收香火钱让自己活下去。可能这是和尚的一个传统观念,至少他在坚持一种生存下去的信仰。他以为政府会帮他修,谁知道政府的人敷衍打发了他。在政府大院有一些细节与小和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极浓。他们搞文艺节目,朗诵的内容都是赞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把所有的垃圾都留到昨天,共同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还有那个小安,看似要拿吉他给《杜十娘》伴奏,让人不禁失笑。打牌休闲,收礼修教堂……这都是对社会风气官员习气的揭露和控诉。还有在派出所的那段,派出所的人出于对“人民负责”推断他是骗子,其实应该是觊觎他化缘的钱吧,他们放走了人没收了钱,他们抓来了妓女象征性的关押了一下,最终还是要收罚款。而妓女们的窃窃私语却在那个时候比那些表面正义实则龌龊的收罚款人员更具人情味。
       在别人都沉浸在喜洋洋的过年气氛之时,小和尚连这以后的吃饭生存都成了问题。多次碰壁,短短的几十分钟描写,这个人物要活下去,要坚持自己的生存理想,必须转变,他于是被迫异化。化缘、算命、骗人。他终于筹到了修佛像的钱,庙虽小,我是主,小和尚认真的做着开光仪式,我想那时的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短评

宁浩处女作,恍如贾樟柯。

7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算是宁浩的处女作。庙里的佛像塌了(佛像参考最近很火的奶奶庙作品),和尚为了筹钱重修佛像,经历了找宗教科——文物科——大师兄——化缘——小姐自愿凑钱(和尚说:这不合适吧)——摆摊算命——坑蒙拐骗——重塑佛像——黑色结局。未成名前的导演们,大多都很真诚。

1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黑白两道都那么嚣张,唉

14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7.9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是找熟人帮忙不如愿就背后骂他娘的人我是对待领导唯唯诺诺的人我是对待警察低声下气的人我是对待流氓认怂挨打的人我是与妓女讲善恶的人我是与病人谈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缘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镜子都会看见的人

15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

16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推荐

结局有必要像交作业这么上纲上线吗 和尚刚做点坏事就来现报

21分钟前
  • 林 沂 沐
  • 推荐

太有感觉了,那变成羊圈的礼堂,是童年的欢乐场~~因为宁浩和贾樟柯,有点庆幸自己是个山西人……王小波说中国人的历史一部分写在书上,一部分埋在地下,唯缺立在地上的可供后人穿梭其中。波哥指的是北京的城墙——北京城墙有多雄伟,只能靠大家的想象了——我却有幸还能看见二十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25分钟前
  • Andy
  • 力荐

8/10。信仰与生存规则面前每个人都露出了真实的嘴脸,基层干部绿灯只为钱礼开宁修教堂不修庙、靠文物生财吃回扣,民警吃了妓女吃和尚在劫财时了无身影,佛在情侣、小姐和病人家属那成了寻求信仰的消费,和尚为了帮杀羊为生的村子赎罪这一理想顺从了现实,涂漆画彩的新佛沦为赚钱工具而心中的佛也塌了。

3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太像《小武》。正如姜文评拉斯冯提尔“太聪明”,处处透着机巧,虽然着实不错但是匠气太过(典型的如和尚和妓女那场戏),过犹不及了。这么说或许苛刻了些,不过看看后面无论《石头》还是《赛车》,宁浩都拍得太精明了。长镜头+小景别+方言。

3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36分钟前
  • ……之类的先生
  • 力荐

同样的底层生存故事,却是和石头赛车完全不同的冷风格。抛弃了眼花缭乱的剪辑和辣眼睛的特效,几处摄影还挺诗化,整体呈现出粗粝而质朴的处女作特征。感觉宁浩的作品特别需要一个地理语境的依托,这部里雾霾笼罩的乡镇和石头里烟火气息的重庆森林会让故事显得很有魔力,反而是赛车里的厦门了无生气。

3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摄影系宁浩的毕业作品,自编自导自拍,献给韩小磊,感谢贾樟柯。《何处是我修佛的钱》,同样受阿巴斯影响,作为贾的老乡也记录下尘土砖墙和流行小曲。非职业演员,故事很简单,结尾来点黑色幽默,跟现在的宁浩天壤之别

4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宁浩居然拍过这样的电影?太像贾樟柯了。既有主人公的改变也有对社会的披露,又像是苦行僧的修行又像是批判宗教。前面的开端其实可以浓缩一下,看的有点不耐烦,和尚被抓进局子那个场景布置的很好,就是从这里才开始够味。

44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力荐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4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这不是信不信佛的问题,也不是骗不骗人的问题,是没处下脚,生路堵死的问题,就算不是和尚,一个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也是大差不离的遭遇,你照章办事,人家照章办你,你投机倒把,人家比你还精通,总之就是一路逼着你,往死胡同里撵,特绝望的那种。

52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

像《小武》《香火》这种片子,如果深挖一下应该可以打造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类型片。

55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虔诚每多破落户,欢场尽是信佛姬,以一件小事为引线刺绣出整个浮世绘,小地方办事衙门的那套作派生动写实。人群中的大多数“和尚”通常是如此的,平常既不是坏人也不算十足的好人。想做成点事往往四处碰壁鼻青脸肿,决心豁出干却没人家熟练还比人倒霉。骆驼祥子想搞钱买一辆自己的车,被军阀抢,被特务讹,办丧被迫变卖…和尚想搞钱修一尊自己庙里的佛,被捕快拿,被混混揍,决心骗老实人…宁浩后来显然觉得庙小和尚太难做,所以跑去拍《我和我的祖国》去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睁开眼睛你就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啊,把一切垃圾都留在昨天,我们一起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60分钟前
  • 顾小山
  • 推荐

笨和尚目睹之怪現狀,信仰之崩塌才剛剛開始。為了修佛,進了三次城。最后和尚終於學會騙錢才把佛像修好了,卻因修致富路被拆。看到最後,心中一絲香火若斷若續,張楚《姐姐》也是如此,從「很傻」到「很假」,真是人生中的必修課。不想被別人騙,那就只能去騙人,做傻子?還是做騙子?路在何方呢?

1小时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宁浩的处女作比他之后的作品都强太多了

1小时前
  • 白爷爷
  • 力荐

没钱只好拍文艺片,有钱了就捣鼓类型片,这是赤裸裸打文青耳光啊

1小时前
  • 边城不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