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七季

综艺大陆2023

主演:许知远,陈晓卿,冯远征,蔡皋,西川,李东生,倪光南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8:35

详细剧情

  该节目是一档深度纪实访谈,和往季一样,第七季将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作家许知远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在保持精神与思想之问的同时,本季更强调行动感、走出去,进入更真实的生活,更辽阔的世界,继续以许知远的视角探寻时代之问,寻求另一种智慧和出路。

 长篇影评

 1 ) 十三邀 第七季 个人观后感

第一集

预告片里的每位嘉宾都想看。不知不觉第七季了,好像每一季的第一集都很棒,挺喜欢看许知远和不同嘉宾碰撞的,看许知远和一些嘉宾尬聊,看许知远和一些嘉宾碰撞出火花。许知远在变化成长,我也在变化成长。一直以为我自己这种大俗人不会喜欢许知远这种文艺青年,居然现在非常喜欢许知远,哈哈哈哈,看来人生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框死自己的认知。非常喜欢最近两季的片头导语,虽是广告语,写得很好。第一集值得五颗星。

—2023.03.02

第二集

可太喜欢第二集采访张双南院士了,宇宙考古学,这个词太浪漫了。羡慕许知远,可以去北京的玉泉路,可以去四川的稻城,我也想去现场看看为外星文明所修建的坟墓哈哈哈哈。发现许知远只要开始和嘉宾一起吃东西,就说明许知远聊嗨了,更何况这集两人一起撸串喝酒呢,喝酒聊得更嗨了哈哈哈哈。喜欢张双南院士的真诚坦率,知世故,且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研究的是天体物理,吃的是人间烟火。看到后面觉得张院士可太可爱了。

看到张院士说我等着你从黑洞里出来和我一起喝whiskey,突然想起了当年自己看完interstellar的感受:用周杰伦歌中的一句歌词总结全片剧情—我会回到你世界,跨越爱的时差。

极致浪漫,极致务实,极致坦率。

看饿了,深更半夜想撸串,想吹大绿瓶,想喝羊杂汤。我还是睡了吧。

—2023.03.16

第6集

徐京坤,京坤,鲸鲲,徐鲸鲲。许知远动情了,也不再执着了,他只想慢慢听他们娓娓道来了,他不再执着于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了。这集剪辑、背景音乐都太牛逼了,至今为止的本季最佳集。是航海这个话题对我很有吸引力,还是这集剪辑太过牛逼了,还是说找租房胡大爷那段有点久别重逢的感受,还是说Jackie Xu的自我陈述引起了某些共鸣,这集直戳我心。

有机会再去青岛的时候,要去一下列侬餐吧,感受一下水手餐厅的气氛。

—2023.05.27晚观看

 2 ) #记录 影视#

许知远对话彭凯平|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

肉眼可见,许老师逐渐和彭老师聊地异常开心,作为听者也不自觉嘴角上扬,打开这一期节目是今日头一份满足。

节目其实抛出了好多貌似我想要或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还是习惯于懒懒地“被动”吸收部分,慢慢也许再内化吧。这个世界,抑或是这个国家,总需要有这么一群人时常站在历史和或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群体现象,也很幸运能够在想要获知的时刻可以了解一点,然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小分子,更多地还是落眼自我个体的生活。本以为“自爱”是一个极其宝贵的词语,今日倒也发现也许它部分代表着“疏离”,貌似也需要有一点反思。

回到个体视角,确实大多数情况下在以“第一人称”思考和生活,倒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无法短暂脱离“局内人”的状态也许并不能够更好地生活,因此需要“第三人称”。总在面对外力的时刻“想”要跳脱到第三人称,也有在面对强烈情感冲击或变化时无法跳脱“第一人称”,这种“灵活地”转换也许是一种极强大的能力。

关于快乐,以往的理解里,快乐是一种感性,实则快乐是一种理性。也许理性的快乐是经过选择的,面对任何境况都可以去快乐,拥有这种能力是一种持久地、不易于被左右的快乐。当然感性的快乐不可缺少吧,感性容易让快乐加倍,让快乐变细微。

还有诸多剩下的“盲点”,需要与自己碰撞,希望下次再重看这一期。

 3 ) 许知远对话蔡皋,看哭我了……

本文首发于绘本棒棒堂(ID:huibenbangbangtang)

昨天晚上,《十三邀》第7季开播,第一集就是我就期待已久的,许知远对话蔡皋:在复杂的世界寻找指望。

看完的感觉是,惊喜,又感动。惊喜在于,当喜欢谈论观念、智识、宏大叙事的许知远,面对通透、明澈的“老小孩儿”蔡皋老师,两个仿佛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竟然也可以碰撞出不少有趣的火花;

而感动在于,我得以更走进蔡皋老师的精神世界,她对美对善的追求,对恶的憎恶。当听到片中蔡皋老师对许知远说:好多年没有人像你一样,大老远跑来看我,听我说这些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这一集时长大约1小时,分别在蔡老师家小区的小树林、蔡老师的书房、楼顶的小花园,以及朋友乡下的菜地,进行了几场谈话,聊到童年、外婆、求学、乡村教师经历、儿童观、艺术创作等等。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次对话。

01/“你一定要把童年找回来”

这是开场的一幕。许知远坐在蔡老师家小区的石凳上,翻着蔡老师的书,若有所思地自问:“我怎么时光中的东西都不真切了呢,我的童年怎么像被偷走了一样呢?”

蔡老师认真地说:“一定要找回来,我也在找,一辈子都在找。”

说这句话的蔡老师,双手合十,脸上的神采,就像一个认真求索的学生。蔡老师的绘本,不就是“找回童年”吗?在后来回忆外婆的聊天中,蔡老师还说:我要把童年和现在连接起来,记录就是我的针脚。

02/ “我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指望”

第三场谈话,在蔡老师的书房,他们聊起了孩子和大人。

蔡老师说:最和谐的是儿童,没有分别心,成人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也做不到没有分别心。

许知远问:但是儿童世界也挺复杂的吧,他们也有嫉妒、愤怒什么的。(哈哈好许知远的问题)

蔡老师说:但是我把它理解成单纯,混沌。混沌不是一种美吗?文化人的自救,只能去掉一点是一点,不可能还原成儿童。但是我还得画,包容世界的各种……我就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指望……

然后,蔡老师向许知远展示日本的绘本,感叹多么简单又多么奢侈,也拿出几本我们自己做的童书,“花花绿绿,拿出来是我批评自己的”。

她说起日本福音馆出版的《去散步去散步》(注:已引进),回忆起孙子小时候是多么喜欢这本书,“画面都在脚以下,儿童视角呀!”

许知远问她:给孩子看图画书,最重要是培养孩子什么品质?蔡老师回答:审美趣味。我希望家长能让自己也艺术起来,家长要懂得爱孩子,往深里爱。

好一个,往深里爱。

03“这样的梦,太棒了”

几句很即兴,却很妙的对话。

许知远问蔡老师,家里最喜欢的部分是哪里;

蔡老师回答说是阳台,每天看着花开,情绪很好,而且常有奇遇。

许知远问:您最近的奇遇是什么?

蔡老师带着神秘的神情,撒娇地说:不能说,说出来就跑了。

许知远:偷偷地说呢?

蔡老师指了指口袋:不要,有录音。

这一段我真是被蔡老师萌到了。

后来她还是说了,说的是最近的一场梦。

一朵朵白云飘过窗口,她想试试它们是什么味道。于是拿脚往云上踩了踩。

许知远:踩在云上的感觉是什么?

蔡老师:飞翔的感觉。

04“我要她可漂亮了!”

蔡老师因为出生不好,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深感“脊梁上刻着一个罪字”,对于她来说,艺术也是自救的方式。

接着她聊起了中国文化幽深之处,对诗歌的喜爱,以及为什么会画《花木兰》。

“你要看北朝民歌,这才是我的初衷……可惜没有人看到这一层。”

他们翻开《花木兰》,许知远指着花木兰问:这样子能打仗吗?

“你们都觉得,要把花木兰画成武将的模样,我不要!我要她漂亮,我画的是她的内心。

原来,《花木兰》寄托着蔡老师对自己身世的共鸣,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对战争的反思……是时候拿出来重读《花木兰》了。

05“我的审美救了我”

全片最重要的一场对话,是在节目尾声的时候。许知远和蔡老师坐在蔡老师朋友乡下农舍前,聊起蔡老师当乡村教师的经历。

许知远问:是不是也有很多不愉快的记忆在里面?蔡老师少见地流露出,沉吟、追思、欲说还休的神情。

“那里面的故事很多,但是我把它都过滤掉了,好东西留下来,坏的东西,好像我画画一样,那只是对比的颜色,在画家眼里,没有脏的颜色。”

“我没有桃花源,我的桃花源,是逼出来的桃花源。”

“我的审美救了我,我看到绿颜色,看到太阳初升,看到朝霞,我就好了。”

我注意到,弹幕飘来一句评论:原以为奶奶人生太过美好,现在才知道是想得通透。

当然。就像蔡老师在《宝儿》的创作后记中写的:关于黑色,我感受太多……一切的好、一切的美,都是从黑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一段精神……一切的冲动和亮丽都从那儿奔走出来。

不了解这一层,也就没法看到《宝儿》《桃花源的故事》《花木兰》……背后的哀愁和追求。

最后再说个彩蛋。看节目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配乐很好听,所以特别留意了一下片尾的名单。结果看到,配乐是钢琴独奏《忆儿时》,由陆庆松演奏。

《忆儿时》由李叔同作词,而演奏者陆庆松,是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的哥哥,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永远天真的人。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放在这一集里,是多么合适!

 4 ) 随记

个人记录和想法

十三邀S7E1

蔡皋: * 施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 * 对于过去,不要修补,要去回味。 * 画家眼里,没有脏颜色,痛苦是对比色。

许知远: *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世界与生活的肌理,总蕴含意外的感受。 许知远说他是注重观念的人。的确,在他身上一直有知识分子的抽象感,尽管他的任务是从人的行为、社会的现象等等这些周遭的事情出发,但最后展现出的总是概括性的断论与追问。

他是“游离”的,当蔡皋老师突然把纸笔递给他时,也是如此。他慌乱犹豫、在本子上信笔勾勒,好像一个不太熟的人闯入自己家门,他一边招呼着随便坐,一边在内里生怯。

片子最后许说的一段话,让我觉得这段采访完成了闭环。他说:“我画完那几笔以后,又很想继续画一画。”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前面蔡老师说的“不教而教”吗?

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暂时跳脱出现实的困惑,去在树干上寻找它重生的痕迹、去想下一锄头要挥多深。

在我们自己的桃花源里,对比色也是亮眼的。

 5 ) 将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相结合——蔡皋奶奶

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喜欢上《十三邀》,于与此同时《圆桌派》也已成为自己爱。最新一期与蔡皋奶奶的对话也许都让我们了解到喜形于色也不是一件坏事,对周围事物保持童真、通透也是生活一件趣事。蔡皋奶奶对许知远老师说:“已经很久没有人跟我聊这些了”,也许会让我们爱看《十三邀》的伙伴感到心酸,蔡皋奶奶说出的这句话,也正是我们。

我就喜欢这个世界还有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蔡皋奶奶

三年前,我还是一个满腔热血,想通过自己的演讲、阅读激发周围人的感知和对自我的追求,慢慢地自己阅读和感受多与周围人也越来越远,反而自己被周围人不理解(你尽会搬书里的内容),哎,我对自己的这种方式叹气,对他们叹气,也对自己叹气,正是自己知识的匮乏,才会从书中汲取知识啊。逐渐地到现在,慢慢地变得沉默,已经很久没人愿意与自己聊这些了(文化、童真、趣事),于是知乎、豆瓣成了自己记录的地方。

许老师紧接对话:“我们来找您来找指望的”。豆瓣小组中有一条这样的讨论:什么样的人会看《十三邀》?尽管答案不一,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从不同的视角看见世界。今天刚在日记中批判自己喜形于色,恰好就看到了最新一期的十三邀,蔡皋奶奶说:喜形于色没什么不好的。整期节目下来蔡皋奶奶像个孩子一样童真,将理想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展现出孩子的东西,这是极不易的。成年人永远无法返回到小孩子的混沌状态,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去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同。

尽管《十三邀》未在自己成长阶段进入我的世界,却在这之后成为我心灵其中一块住所。当然,青春期时早已知道了《十三邀》并且粗略的看过些片段,但那时的自己无法接受,硬要自己接受也不可能的,同样《圆桌派》也是如此。最后将《十三邀》第一期许知远老师说的“焦虑”为结尾吧。视频弹幕中有一条大致意思是:具体是焦虑的对立面。对于“焦虑”一词的重新认识是在两年前,阅读机工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重新认识焦虑》一书:“焦虑”是对还未发生之事;“恐惧”是已发生的事。所以看到本期节目对“焦虑”一词的认识又多了一份,我们对未来、当下感到焦虑很大一部分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并未发生(恶性的内耗也许只是焦虑的另一种说法),具体一点,行动一点。借用许知远老师视频最后部分的内容:

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是我们从对眼前的困顿或者迷惑之中摆脱出来。——许知远

 6 ) 一集飙升9.5分,最惦记的国产良心回来了!

来了,今年口碑最强国产综艺。

刚播出一集,它就在豆瓣获得9.5的评分,满屏五星。

从2016年开始,这档节目几乎保持着每年一季的频率,且季季都好评如潮。

我敢说,它绝对是开年最不该错过的国产节目,没有之一——

这是一档由许知远主持的人物访谈节目,迄今已推出七季。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客观、中立的原则,带着许知远个人的“偏见”出发,来采访每一期的嘉宾,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正如节目的slogan所言: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可以说,绝对的真实和赤裸,奠定了这档节目的基调。

《十三邀》采访过许多我们熟悉的演员和导演,比如李安、张艺谋、陈冲、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等。

此外,它也曾采访过一些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和网络红人,比如罗翔、李诞、罗振宇等等。

在新出的第七季里,节目组的选题更加接地气。

比如在第一期里,就采访了绘本画家蔡皋,以及历史学家、散文作家钟叔河

上:蔡皋

下:钟叔河

在上一季的第九期中,许知远曾和钟叔河展开对谈。

他是一个人生经历十分丰富的学者,年轻时曾当过编辑、记者,文革期间被开除公职并判刑十年。

平反出狱后,已经年近50的他开始担任出版、编审工作,并以《走向世界丛书》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

钟叔河广博的学识还体现在他的文集《学其短》和《念楼学短》中,简短畅达的文字里尽显其独特的文人趣味。

后来,钟叔河又从《学其短》系列文集中选出80篇做成画本,与他合作的人正是绘本大师蔡皋。

国内的读者可能对蔡皋不太熟悉,但她其实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她是一位以给孩子们创作图画书为毕生追求的画家,其作品曾在日本巡回展出,并被日本小学教科书采用。

她曾被选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中国分会理事,并在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上获得“金苹果”奖,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有人评价:中国如果有一个有资格获得安徒生奖的话,那一定就是蔡皋。

这两位大师都是年逾七旬的老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不懈创作让他们相识交汇。

蔡皋评价钟叔河的文集:结合了古人的文字和今人的文字,在流动的色彩中,交织着美好的意象,让人流连忘返。

钟叔河评价蔡皋的插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形神兼备,意蕴丰富。

的确,蔡皋笔下的画就像有魔力一般,瞬间把你带入天真梦幻、绚丽多彩的童趣世界。

而蔡皋也像她的作品一样,始终像孩童一般喜形于色,始终保持着孩子气的简单与纯粹。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寻找童年。

通过许知远和蔡皋的对谈,你能她和她作品中一些共有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鲜活的生命力。

第一次看到蔡皋的人,很难把她和七十多岁的老人画上等号。她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能在她身上看到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而这样的特质,和她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在蔡皋家中的楼顶,她种植了一片花园加菜地。钢筋水泥堆砌的楼宇间,这里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新鲜的茄子、辣椒、苦瓜等蔬菜,想吃的时候就随手摘一个下来炒菜。

还有香水月季、牵牛花、绣球花、昙花,在不同时节开放,装点着这里的一隅天地。

在蔡皋的楼下,也有蓬勃生长的植物:

看似枯黄的爬山虎根茎,顺着墙壁不断蔓延伸张,在最高最远的地方长出最绿的新叶。

被砍断的树木,十多年间长得更高更直,昔日的伤疤都藏在坚硬的树皮之下。

正是这样的环境滋养了她的精神世界,让她笔下的一草一木灵动而富有生机、也让她笔下的故事更触动人心。

蔡皋身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强烈的感受力。

在成为绘本画家之前,蔡皋就有用图文形式的手账来记录生活、保存记忆的习惯。

姥姥纳鞋底的方式、儿时的手指小游戏、一棵树的成长历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被她画了下来。

她对看到的事物、经历过的事情,乃至做过的梦境,总有极强的感受力。

于是在面对许知远的采访时,一场梦中的飞行之旅、脚踩在云朵上的奇妙经历、走迷宫的恐惧,都被她描述得绘声绘色、极具趣味。

此外,蔡皋还特别擅长和小孩对话。

与朋友家的小孩对话之前,她会先去看对方送给她的书,然后再去和对方交谈。

她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创作作品,而非站在大人的视角进行俯瞰和审视。

感受并进入小孩子的世界,才能帮助她创作出真正受小孩子喜欢的作品。

蔡皋身上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温暖的治愈力。

年轻的时候,蔡皋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老师,在湖南的乡村学校任职。

谈及那段特殊的经历,蔡皋坦言她也曾因为不懂事而犯错,有过十分不愉快的经历。

但是她懂得过滤这样的不愉快,把坏的部分消化掉,只留下好的、积极的部分,储存在记忆里、应用于作品中。

就像在一个画家的眼中,没有坏的颜色,只有明与暗的对比色,但他们都共同构成了蔡皋笔下的桃花源。

对于所有痛苦的记忆,蔡皋的原则是可以回味,但不要修补。

她懂得对内和解,对外包容,并把这样的治愈力体现在每一幅绚烂的画作上。

钟叔河评价蔡皋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对于花草、小孩和笔下的作品都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许知远评价蔡皋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武林高手, 躲在自己的小岛上种花、画画,练一身绝世武功,顺便给人治病。

正是这种温暖的治愈能力,才让蔡皋的作品变得天真烂漫,为每一个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截至目前,《十三邀》第七季只播出了这一期,就已经好评如潮。 接下来,许知远还将对谈陈晓卿、冯远征等人物,继续带着偏见去挖掘一个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娱乐至死、快节奏的时代里,《十三邀》这样的节目显得太格格不入,也很难想象它能一直做到第七季。 但它却坚持着初心,带着一种逆潮流的反叛精神,为每个期待它的观众交出了一份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希望这档在浮躁的世界里依旧保持思考、追寻意义的良心节目,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

 短评

这么多期追下来,越来越感到感到庆幸,庆幸这个时代还有《十三邀》这样的文化节目。它好似是一片桃花源,每次打开,都仿佛经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第一期非常出色,蔡皋老师活得自在、自如,她一直在追求“返童”,果真拥有了返璞归真后的心态与气度,一举一动都散发出童真。她与自然共生,在一棵树上寻觅到真理与意义;身处闹市亦同样开怀,因为可以任由它繁华,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点热闹。同时,蔡皋老师也有某种矛盾在,她不希望真的回到充满苦难的童年,而是以艺术与审美获得自救,消化痛苦,描画诗意。她的很多话都富含哲理,“不教而教”“记录就是我的针脚”。还需注意的是,许知远也没那么紧绷了,他的问话也像挥出去的锄头,既要挖掘到果实,又不会伤到根茎。这是采访者的境界。

6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真是一个雪中送炭的节目。

7分钟前
  • cooux
  • 力荐

锺叔河用「我是世界的人」开解着当下的无力感。蔡皋对许知远讲,「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两句话,也是两种姿态或动作,一方形成自觉,一方来自他者。但最后都为达成一致的愿景,愿我们都还在世界的潮流里面。

8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看完这期节目,我感觉到一点确幸,还好《十三邀》还在,还好有蔡皋这样的人物在。

11分钟前
  • 同宇安小魏
  • 力荐

蔡皋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轻松的访谈氛围中,她很平和的讲她的‘桃花源’是被逼出来的,看到这里我流泪了,每个时代都有人深陷不同泥淖,在蔡老这里,我看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顽强乐观的生命力。

13分钟前
  • 大萝卜小白兔
  • 力荐

问题问的越来越精准 这季明星也少加一颗星

18分钟前
  • 3
  • 力荐

许知远说“我们来找您找指望的”,蔡皋回应说已经有多年没有人这样跑来和她谈这些,老师表露出的兴奋让人心酸。

21分钟前
  • 妍妍
  • 推荐

这个时代感谢有许知远

24分钟前
  • 係鬼
  • 力荐

对这样的节目还能苛求什么呢 有它的存在就心怀感激了

25分钟前
  • Kylin.
  • 力荐

《十三邀》从第五季开始逐渐“封神”,这种越做越好的节奏是非常反常识的,到了第七季甚至从正襟危坐的谈话节目,变得像极了情景交融的文化真人秀。第一集开头锺叔河的自述、结尾蔡皋坐在房檐下对往事的追忆,都让人动容得想哭,那种文化即刻磨灭的危机感和对未来莫衷一是的指望感此起彼伏互为映显。蔡皋以风动的白发入镜,那不就是古诗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描述的样子吗!蔡皋在谈及理想主义和梅心时,我意识到,从第七季起,《十三邀》开始了文化“传灯”。

27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目前只说两个打动点。一是第二集园区门口写的“宇宙无限,信使有痕。”二是张双南跟许知远一边吃烤串一边谈宇宙,特别打动我。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吃的每一根串,都是这无边无际中的“信使”。智识与烟火的愉悦,永不过时。

31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十三邀又回来了,等了好久!第一期就很有感觉,很触动。真的太喜欢蔡老师对于生活的记录了,不管是一棵被砍掉但又长得笔直的树,还是她和外婆、学生、孩子的可爱回忆,都让人由衷地觉得:生活真的还蛮有趣的,我们的生活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有趣又可爱的事情。所以,就是当我们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生活就鲜活了起来。做好每一件事情,爱具体的人,即使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尽管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 但我们就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呀!♥️

35分钟前
  • 霁凡
  • 力荐

徐京坤这期太牛了!!!当你以为他的励志故事已经讲到尾声了,殊不知,他的人生处处是精彩。徐京坤似乎也没太抱希望能找到当年住的地方,小心翼翼的确认电话那头的人是不是当年的房东老大爷,更不确定大爷还能否记得他。不可思议的是大爷不但记得他,在大爷心目中,这位独臂少年和杨利伟一样伟大,他从墙上的钟表盒里拿出两张报纸,一张是他,另一张是杨利伟,大爷说除了这两张报纸,再也没有了。

36分钟前
  • ffffkk
  • 力荐

来看徐京坤,中国船长

38分钟前
  • 黎颂慈
  • 力荐

“我没有桃花源”“我是被逼出来的桃花源”

40分钟前
  • 局部解
  • 力荐

以前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广场舞大妈,现在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蔡老师

45分钟前
  • 亲爱的影子
  • 力荐

徐京坤这期“封神”,完全是电影感的剪辑和文本。除了野孩子闯荡成独臂船长的生命激情外,还有组成他英雄叙事的小小善意和温暖配角。把命运的巨浪和生活的细流并置在一起,意蕴丰富得难以言喻。当真正的勇敢和真正的温情发生,当事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旁观者已止不住热泪盈睫。我们在别人的赞歌里,瞧见的还有自己的遗憾。一如恐惧衰老的许知远渴望英雄主义时,看到徐京坤背后无可替代的生命经验与代价,他已经知道:有些奇迹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47分钟前
  • 書崎
  • 力荐

之前还抱怨《十三邀》水准忽上忽下,直到第七季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原速、不划进度条、不觉得无聊烦躁、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看完一整档节目了,无论是综艺还是剧集,十三邀还是牛逼的,希望一直做下去。

51分钟前
  • 笑聪
  • 力荐

蔡老师太可爱了,一边翻手比划一边念歌谣“看事容易做事难”

56分钟前
  • 马里扬泊列的树
  • 力荐

感觉十三邀近乎这些年中国社会人文谈话节目的顶峰了。年轻的时候觉得怎么还有老许这样格格不入矫情的文艺装13青年,人到中年感慨幸好还有老许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还能找到一群人些许关怀一下社会和人心,难能可贵。

59分钟前
  • 蓝瓦 Lanval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