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杨振宁 / 杨苡 / 巫宁坤 / 马识途 / 潘际銮

导演:徐蓓

 剧照

九零后 剧照 NO.1九零后 剧照 NO.2九零后 剧照 NO.3九零后 剧照 NO.4九零后 剧照 NO.5九零后 剧照 NO.6九零后 剧照 NO.13九零后 剧照 NO.14九零后 剧照 NO.15九零后 剧照 NO.16九零后 剧照 NO.17九零后 剧照 NO.18九零后 剧照 NO.19九零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48

详细剧情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长篇影评

 1 ) 90岁的西南联大老人

这是一部让我受到了巨大震撼的纪录片,因为排片太少了,强烈推荐有条件的一定尽快亲自去电影院看一下这部电影!

《九零后》策划思路是一群90岁以上的西南联大老人讲述所有他们当年的经历和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处理手法非常的高级且有质感,撼动人心。

整个片子的节奏、剪辑、音乐,包括整个展开的逻辑和框架,步步陈铺,丝丝入扣。不了解当年的历史,你是没有办法理解那些人所做的关于信仰和理想的选择的。还有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照片视频和场景描绘都生动地还原了当年很多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细节。

而这个片子最打动人心的,其实是对人本身的刻画——“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而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

在动荡年代的家国情怀,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那个年代全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因为目睹了太多沉重的苦难,所以也选择肩负最多的责任和担当。哪怕在穿着草鞋极其艰苦步行几十公里的条件下,依然在记录民歌,依然在撰写山川河流实录,做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事情,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和行动,一直工作到90多岁乃至现在。

梅贻琦校长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电影中描绘的西南联大里面那些老师,他们不是课本上一个一个个的名字,也不是雕塑而已,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偶尔也会被学生觉得教得不好。但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你受到的启发和涤荡,这会影响终身。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身体和行为能够遵从你的意志,而无论做哪一行,都务必要钻研,要做到最顶尖和优秀。

当你站在世界关注最中心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想起来的竟然是最初被轰炸得破败的西南联大树荫下老师对你的物理启蒙。当你签下足以影响世界的字的时候,手会不会颤抖?我此前真的从来无法想象。

“总是会想起那个年代,哪怕奔波流离,但心里藏着美好,理想的气息不时溢出来,氤氲着旧日世界的余辉。翻看历史,有种自己站在历史新旧蜕嬗之间际,纵览史乘的错觉,仿佛列车行进旅途中的所有人都掉进了历史褶皱里,而我抬起头,注视着这些名字,试图抻开历史的褶皱。”

我看见了他们。

@电影九零后

 2 ) 我收获了什么

忽然想起来之前和同学一起看的。看之前挺期待的,看完之后,没什么感觉,没什么收获。感觉就像是叙述了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起码大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新意。对于西南联大的思考,对于联大学子的采访,没有新意,没有深度。很难让我去在其中收获一些思考。就像是简单的叙述了一下历史,附上联大学子的采访。去看的时候,还遇上了一个班的小学生一起看。看完之后还要拉横幅拍集体照,每个小朋友都穿着订制的衣服,上面不是写着清华就是写着北大。(笑),可爱到是可爱,可一下子就让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期待值降低了。能够出动班主任,带领集体小朋友一起观看的纪录片,对于内容的深度,就不要有太多期望值了。当然不是说,纪录片必须是晦涩难懂的,只是,在目前的环境中,政治正确是最重要的。对于小孩子的思想输出,比任何时候都谨慎,都集中强化。西南联大,一段在战火中传播知识、在轰炸中顽强生存的历史,可以思考的很多。高中的时候,接触到关于那个时候的书籍,一下子被战火中可自由可散漫可上进可愤世嫉俗,随意的时期吸引,更别提当时抗战的背景了。现在提到西南联大,脑海里只剩下,战火中艳丽的玫瑰,这一形象了。莫名的,我就觉得,这很搭配。开始的时候,我羡慕,羡慕西南联大里面自由散漫随意,爱干啥干啥的生活。在这里,兴趣是第一生产力。不存在玩物丧志的说法,每个人看起来都很闲,都很“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照现在的父母的标准,这些学生,这些孩子,改回炉重造,没救了已经。但是,也正是短暂的西南联大培养出了现在更行各业的顶梁柱,他们为中国建设的付出,从顶尖的那几位足矣窥见。现在提到西南联大,更多的开始思考,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不屈不饶的顽强的生命力。越长大越觉得,中国人能吃苦,更顽强。就像沙漠里的绿植,抓住每一滴雨水,然后还你一片绿洲。在艰苦的岁月中,永葆对知识的渴望,对处境的乐观。这或是我目前最应该学习的。

 3 ) 西南联大,一种祝福

西南联大,一种祝福

2021/5/25

五月二十号排完学院的合唱,我在川大江安校区没走,晚上看了电影《九零后》,是后劲很大的电影,后劲主要来自它的题材西南联大本身。电影本身的基本功是都达到了的,甚至感觉导演兼编剧很用功,学术考察摸底比《无问西东》好一百倍,讲历史的纪录片就该做到这些,所以我还是蛮有好感的。后来听说导演学过人类学,感到这种材料的扎实其源有自,因此替西南联大这个美好题材而高兴。

杨苡先生第一个出场,她拿出一个老式音乐盒之类的东西,放西南联大当年流行的英文老歌,镜头转到金黄的银杏树梢,转到美丽的校园秋天,转到黑白录像里敌人的飞机飞起来,转到飞机扔炸弹,影片开始,背景音乐一直是英文老歌在唱美好的一天。

可能是又多活了几岁,我对杨苡先生的家里的布置和她小小的女性情调感非常喜欢,柜子上是一生重要的人们的照片,有丈夫赵瑞蕻和孩子们,有巴金,有自己女学生时的相片作为老去时的凭证,这些东西都足以追忆逝水年华。然后片子开始讲南渡西迁的小长征,讲西南联大的房舍条件,讲先生们的课堂,讲跑警报,讲从军,讲那几个耀眼的物理学天才少年的友谊和师从。《九零后》这次终于把穆旦的诗用对地方了,之前那个纪录片电视剧《西南联大》讲穆旦创作就稍显尴尬。许渊冲和杨振宁隔空对吼,许说大一国文课是中国古今最好的国文课,又把我看笑了。导演剪裁好,其实许渊冲的原始版本大概是没这么可爱的。凡此种种,繁华足媚,杂芜相当,但那就像人类的记忆,有一个浑成的总观感,但说起话来总是把记忆拆成了琐碎的一块一块,补丁一样缀起来。当然,如果有一个史观,会连缀得有条理些。

可惜《九零后》不能有太放开说话的特立独行的史观,但这个天花板不一定是剧组的错。但是最终,因为历史是充满坑洼的晦暗道路,它只能拣出当下体面的东西讲讲,所以就讲pure,讲风骨,讲留学生纷纷回国报效好了。世上再无民国女神,世上再无闺秀士大夫,世上再无某某某……如此说话是很讨巧的,怀旧谁能反对,布尔乔亚精神生活之美的精髓,就是小小的浪漫怀念,当年的苦日子今天都回甘,若谁不高兴听这些,就未免有些不尽情。

我的西南联大白月光,如今也是布尔乔亚文化的一种资源了吗?呜呼,我忘记电影的叙事,我记得的只希望是片言只语的访旧谈话、回忆文章段落、美丽的联大风景,以及北方那片偶尔露脸的园子。我自己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深一些,但不是更圆一些。当然也没必要讲圆,轮不到我写校史。但是我晚上、此刻写文章,觉得西南联大的美都是真的,是可信的,不是电影里民国清流的那种真实,而是一群刚毅坚卓活泼自由的严肃工作人,他们的信念和事功的真实。不用dramatic,因为已经平淡到成了绝色,如它自己不知道这点更好。

我的工作,也是学术工作。我的老师们教我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教了我以学术的方式生活和思考,给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把个人的渺小接通那些开阔的劳动和探索,对世界的一些关乎个人的难题寻觅一个答案。我觉得有意义,有营养,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人做到了,甚至为了学术和真理真的受难,为了正义和自由真的牺牲。不是说知识分子都很干净,但总有高光的那些点点滴滴,就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于人于己有价值,要把它做好的那些时刻。其他的,是命,那就尽人事而知天命吧。

人需要榜样,西南联大给学术工作一种血肉的丰沛,人是趋光的,你那么好,我为什么不追求,你是真的存在过,我怎能忽略这种存在而平庸地活。虽然生活是大片大片千奇百态的庸常,虽然我们要习惯这些庸常的消耗,可是该有理想。不是很难论证,一个西南联大的精神提炼了出来,所以怎么能忍受学术人没有一点理想?我想起我的老师说,大学里建立的理想总有一天会醒,可是哪怕理想醒了,也比从来没有理想要好。我见过西南联大,我知道现实和它的原则有参差,但我不后悔我见到了西南联大。这个电影让我又在联大的光彩里沉静了两个钟头,我感到很满足。

 4 ) 《九零后》:今天,我们不断重返西南联大|专访导演徐蓓

近十年来,随着历史档案文献的公布以及口述、回忆录的补充,国内兴起了一股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热潮。仅仅是刚刚过半的2021年,就有不少关于西南联大的讨论:《南方人物周刊》前记者杨潇的新书《重走》,记录了自己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40集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正在高校点映;而纪录电影《九零后》从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西南联大学子的视角进行叙事,近日上映后又引发了观众热议。

为什么这些作家、学者、导演都在“重返”西南联大?关于“西南联大”的话题为何总能引起大众读者和普通观众的兴趣?为此,我们采访了《九零后》导演徐蓓,同时梳理了近年来西南联大的出版现象与影视创作,一同回顾和追忆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传奇年代。

西南联大的“出版热”

提起联大,校友们常常充满想念。联大校友、刚刚去世的思想家何兆武的《上学记》曾经影响好几代读者的精神生活。《上学记》中,何兆武如此评价自己的联大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值得怀念的就是西南联大做学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同为西南联大校友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也曾盛赞西南联大“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国文课”。

除了校友自己,在出版界,不同的历史作品曾从多个角度记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美国学者易社强(John Israel)写作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被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西南联大史的研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由于既有留洋背景又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多秉持着宽容而开放的思想与教育理念,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易社强对此深有共鸣,他抓住“自由”这条主线,通过细致的史料挖掘,立体勾勒了西南联大从西迁到1946年彻底完成历史使命的全景历史。在全书的第三部分,易社强专门用六个章节分门别类地介绍了西南联大各个学院的特色教育实践,为人们接近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著,饶佳荣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国内学者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也是当下人们了解西南联大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相较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张曼菱更多利用了口述史材料,通过采访大量西南联大时期的包括校友在内的亲历者,在书写西南联大的治学理念、师生们的宏大理想主义情怀之外,也还原了记账、放炮、跑警报、刻蜡板等更多联大师生细致入微的生活日常。除此之外,2009年出版的谢泳著《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则是以西南联大史料为基础开展的有关知识分子的专题研究。

在宏观群像式的作品之外,近年来,西南联大校友们的日记同样受到出版界的关注。民国一代的学人,留下的日记数量有限,而日记相对于一般史料侧重刻画大事件,尤能帮助读者窥见时人内心的思虑与情感,对于当代人真正了解过去的世界,获得对西南联大师生心境的“同情之理解”有极高的价值。如治明清史的著名历史学者郑天挺全程参与了西南联大自建校到停办的全过程,并从1940年起担任联大总务长。难能可贵的是,从1938年至1946年,他坚持记日记,这份珍贵的史料记录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整理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出版。同年,中华书局也整理出版了《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西南联大校友、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日记,也于去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著,俞国林点校,中华书局2018年1月版。

另一类于近年出版的作品则聚焦于西南联大的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今天人们谈起联大最常提起的一点,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实践不仅被视为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同样也常常作为一种反思资源被当今学界用以反观自身。正如易社强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称,虽然总体上联大有一多半的学生出于报国等考虑选择了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但学生第一年必须接受打通专业壁垒的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依然赋予了学生足够的全面开发自身潜能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2015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西南联大国文课》与2017年中译出版社推出的《西南联大英文课》都通过整理当年的教学内容,呈现了联大通识教育理念的精髓。

时过境迁,战火硝烟已然远去,如今的中国远离了战事,高等教育也走在不断规模化、建制化的道路上。不过,西南联大的精神却在当下依旧不断召唤着人们。为什么如今的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类作品记述和“重返”西南联大?学者谢泳曾于2010年撰文论述这一现象,在他看来,当下的西南联大研究存在一种转向,过去的研究者常常将西南联大置于高等教育史的范围中研究,或是将其放置在更大的现代史的格局里去考察,例如联大与国民政府、民主党派等的关系。而如今关注西南联大的研究者则更关注“联大精神”,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当代关怀。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谢泳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走上银幕的西南联大

这种今昔呼应的现实关怀,显著地体现在最近三四年有关西南联大的影视、出版作品中。如2018年由青年导演李芳芳执导的电影《无问西东》采用了一个多线叙事的结构,通过1923、1938、1962和21世纪四个时空的虚构故事讲述了青年理想主义精神的一种“传递”。追求真理的吴岭澜、壮志凌云的沈光耀、在坎坷命运中坚守初心与理想的陈鹏与王敏佳,和在挣扎中领悟敬畏生命的张果果,每一个时空中,主角们都在进退间最终选择了面对自己纯粹的本心。

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今年,《南方人物周刊》前记者杨潇则推出《重走》一书,记录了自己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在书中杨潇谈到,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方式来写一本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换一种方式记述西南联大的历史,同样也是为自己“寻路”。在结束“职业生活一年多后”,他“迎来了存在主义的危机”,希望能够借助这次写作,重新定位生活与思想的方向。而作为一部面向公共的作品,它同样也渗透着当代青年对生活意义的集体追问。

毕业于剑桥大学人类学系的青年导演徐蓓也阅读过杨潇的这部作品,与杨潇不同的是,她选择了用影像这种更加直观的媒介形式来书写西南联大的历史。2018年,徐蓓拍摄了五集《西南联大》的纪录片,收获了不错的反响。直到坐在黑暗的环境中看过一次自己的片子在大银幕上放映后,徐蓓觉得这个题材的电影只有走进电影院,才能获得最好的放映效果。于是她开始了电影《九零后》的策划,将《西南联大》纪录片中的视角进一步聚焦到“校友”身上,用他们生动的讲述重现当时的光景。

徐蓓执导的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2018)剧照。

对于西南联大的校友们来说,这是一次回溯母校记忆的好机会。在5月22日举行的观影会上,徐蓓提到,2019年离世的中国著名翻译家巫宁坤先生听说可以细致地谈谈有关母校的回忆,十分激动,凌晨起床整理思路。去年逝世的翻译家刘缘子甚至为了这次专访,专门化了精致的妆。

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与徐蓓的对话中,她提到,西南联大不仅是这些校友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它同样不断成为我们当代人的记忆资源,每一代人重新书写联大历史的冲动背后,都是这一代人对各自面对的时代问题的思索。不过,徐蓓也认为,现代大学的处境相较于联大时期大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联大的成功是时代因素与天才汇聚综合作用的结果,闻一多、陈寅恪、吴大猷等大师们的指点,李政道、杨振宁、许渊冲们的才华加勤奋不可或缺,但抗战带来的时不我待的紧张感,逼迫师生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刻不容缓地前行,同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因素。

《九零后》剧照。巫宁坤(1920-2019),西南联大校友。

另一方面,尽管时代背景有所差异。西南联大自身开创的许多优良传统,仍然足以为我们当今反思大学和青年的处境提供可贵的借鉴。例如联大对学术、思想自由理念的坚决贯彻,这显著地体现在当年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打通文理界限、不拘学科分隔的做法十分普遍,社会学者陆远在《传承与断裂》一书中,就曾经详细讨论过社会学家吴文藻在云南大学整合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尝试。这些尝试对于学科高度分化、专业化壁垒严重的当代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常常能提供有意义的警示。

在《九零后》的观影活动中,看到许渊冲调侃同学巫宁坤“外文不好,自己考99分,他只能考70分”这类情节,观众席常常会爆发出一阵笑声——尽管年过九旬,西南联大的校友们的心态却依然如当下的“90”后一样年轻。李芳芳的《无问西东》突出了“真实”的本心的力量,徐蓓则以“pure”(纯粹)一词概括了西南联大这一代学人的底色。忠于内心,永葆信仰,让他们拥有无惧时间的精神力量,永远保存着面对生活的好奇与热情。新一代的青年不断“重返”西南联大,也是在召唤这种在当下遭遇动摇的理想主义精神。

对话徐蓓

徐蓓,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作品包括:《九零后》、《大后方》、《西南联大》、《陈小梅进城》、《细细的小雨》、《进城》等。

新京报:近年来出现了一批书写西南联大历史的作品,你觉得相对于文字作品,用影像形式呈现的西南联大有怎样的特点?

徐蓓:影像最大的优势毋庸置疑是它的直观。特别是我们的影片聚焦的是西南联大的校友,校友们的讲述和回忆非常个性化,影像能够呈现这种面对面的对话感,这是文字可能没法记述的。我们的电影叫《九零后》,其实是一语双关,这些西南联大的校友们都是思想界各个领域的大师,他们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九零后”一般的纯粹和激情,这也是镜头能够直观呈现的。我们组织放映了很多场,每一次观众都会反馈,会被许渊冲先生、杨苡先生他们的那种真性情打动。

同时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回到历史现场非常重要。电影当中有一个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的原版影像。我们其实很早就看到过他们获奖时拍摄的一些照片,但当我自己第一次看到这段原片,那种直接的冲击力依然还是无可代替的。

《九零后》剧照。杨振宁(1922-),西南联大校友。

新京报:在拍摄《九零后》之前,你之前有两部作品和西南联大都有关系。最早的是《大后方》,后来有《西南联大》。这相当于是又一次和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打交道。三次打交道,你对西南联大的认知有没有什么变化?

徐蓓:这是一个不断具象化的过程。《大后方》更多是一个全景式的讲述,西南联大是整个片子叙述的一个部分。这可能和我们很多人最一开始接触西南联大的历史一样,是在一个大的抗战叙事的光谱下面去理解它。到了拍摄《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西南联大真正成为了影片的绝对主角,由于我需要从校友、教育、参军等各个侧面全景式地展现它,我第一次非常深入地阅读了有关西南联大的史料,包括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的地位、北大清华南开之间的关系、云南这个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从一个宏观的视角立体地呈现联大。而到了《九零后》,我选择以校友为中心来拍摄,走近了校友更个体化的生命故事。所以影片中所有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都消失不见,开始完全从他们的视角来讲述。可以说我这个时候对联大的认知更加的微观和具体,也更加重视对联大校友之间人际网络的呈现,比如呈现李政道和朱光亚之间的关系、杨振宁和邓稼先之间的关系。

《九零后》剧照。马识途(1915-),西南联大校友。

新京报:用纪录片去“记忆”历史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平衡对历史的还原和导演个人思想的传达。尤其是像联大这样一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也非常容易在历史书写中被浪漫化。你是怎么去处理这个平衡的?

徐蓓: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任何一个拍摄历史纪录片的导演,对历史建立起一个坚实的认识,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都是第一要务。虽然任何影视作品都可能传达一些导演的个人观念,但是尽最大可能尊重史实一定是最重要的。不能误导观众,这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基本职责。

我在拍摄的过程中阅读了各种类型的史料。易社强先生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我觉得在处理史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他们对西南联大的叙述充满了敬佩,但是你也可以从他公平展现的材料中看出“杂音”和“矛盾”。这也是我们用影像去回忆这段历史需要做到的。联大也不都是一些传奇,它们需要面临很多去浪漫化的琐碎日常。真实而不浪漫化地呈现它们,只会增强而不会削弱联大的魅力。正是克服了这种种坎坷,联大才能培养这么多伟大的学生。

比如当时我就非常质疑,三所理念非常不同的中国顶尖大学,怎么可能如此流畅地合作?很多史料确实也记述了这其中的坎坷,我在《西南联大》第一集里就做了具体呈现。在《九零后》里有一段,是许渊冲和杨振宁对联大国文课的看法,许渊冲认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杨振宁则觉得这种老师轮着教的教法不系统,可能也有问题。这也是对矛盾的呈现。

所以不要过度浪漫化历史的方法之一,就是去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他们面对的真实矛盾。我们对一段历史清晰认知的开始,就是把它先从神坛上请下来。

《九零后》剧照。许渊冲(1921-),西南联大校友。

新京报:许多前辈也曾经写作过西南联大主题的作品。你觉得当下人们再次去尝试书写联大的历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徐蓓:最大的困难应该还是很多当事人都在离开我们。我其实一直想继续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西南联大为什么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如此的地位?我想把背后很多细节的缘由具体地呈现出来,这当然需要有当时教育者、校长们的一手史料,仅仅有校友们的是不够的。易社强先生当时写书的时候,很多联大的先生们都还在,所以可以直接做口述。现在我们越来越没有这样的条件,联大的校友们也都已经非常年长了。

在当下书写西南联大的作品也同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接近受众。我其实一开始也纠结,我们用这样的形式去记述西南联大,其中包含很多的个人故事、趣闻,确实考虑了传播度和故事性,但会不会过于浅显。但是后来我坚定做下去的一个原因是,现在的观众其实可以看的作品很多,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而电影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它不是学术专著,我很欣慰我的作品能够让他们对西南联大产生兴趣,先传播出去,大家有了兴趣说不定就会去读那些能够深入了解联大历史的作品。电影很多时候起到一个培养受众基础的作用,包括杨潇写的这些普及性的游记文学,对西南联大有好奇的读者、观众逐渐会形成一个气候。

 5 ) 题外话

看到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时候,我笑了。后来一想,或许我早该习惯了吧,真是没见过世面。我们所反复强调的过去“伟大”历程不也总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么。即便是古代,那些为官做宰的优秀人士,往往他们表达出的对于朝廷强烈的爱也似乎总是超越于爱老婆之上的,这是一种传统。如此想来倒也平静了,且深切地感到这种题目是应该彼此“皆大欢喜”的。出题的,如此完美地完成了上级组织委派的任务。做题的,通过一点技术性的应试操作,争取一点分数换取个好的前途。批改的,这种可量化的批改模式打起分来还更省力,免得因为各自审美不同解读立意不同而对同一篇文章怎样定夺争辩得不可开交。在“改变命运”这桩大事面前,什么艺术性,思想性的愿景之类还真得先放一放,吃饭要紧。吃饭学用筷,上路学驾驶,考试学应试技巧,人生于世,为了生存谁还能避免一点技术性操作?不寒碜。一旦这技巧练得炉火纯青,出类拔萃了,还可以被冠之以“做题家”的名号,成了大家,岂不快哉。这样想着,于是我的精神如阿Q的一样,又一次大获全胜了。 还是那句话,写应试作文,就像戴着枷锁跳舞。即便是被绑缚着手脚,跳的舞成什么样子,还是大有讲究的。就拿我最近看的舞剧《努力餐》来说,虽则是明确的抗战类的红色主题,思想上无法作出一些更深的挖掘,但是此剧依旧可以打动人心,也获得了“荷花奖”,可以看出是被专业人士极高肯定的。在我看来,首先是舞蹈,场景,音乐,灯光,道具,服饰,情节编排之类的用心。如同作文的谋篇布局,语言功底,表达技巧等,是最外显的也是硬件设施,属于第一印象。其次,用典,联系古今中外。譬如此剧在黑夜中的打戏让我想到了京剧《三岔口》的名段,同时川剧变脸的加入也增添了一些传统文化气息。“努力餐”这个题目承袭了古诗《行行重行行》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句,抗日战争中妻子与参与抗日救亡丈夫的生离死别,与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思妇与游子的乱离相思有其共通性,古今相续,回返联结,于是一下子有了纵深感。在文章里用些典故,便可以在内容上变得更加充实,丰富,看起来更为厚重,意在言外,拓宽了表现空间。再次,落到实处。《努力餐》以一家饭馆的经营为线索展开抗日救亡的宏大叙述,以小见大,化虚为实,以几个小人物的生死哀乐,离合聚散,折射出特定时代历史情境下一群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而不是喊口号式的,或是夸张式的空洞编排。同时,“民以食为天”,“吃饭”最关乎百姓民生,最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贴合。车老板办的《大聲》报上那句“为百姓加餐,努力努力。挽民族危亡,血战到底”的标题口号,既接地气,又鼓舞士气,是为点睛之笔。另外,还有细节的处理。譬如《努力餐》中打动我的细节,是在老板娘给难民施舍饭菜时,难民们破旧衣服上被大雨淋湿的斑斑点点与泥土的尘垢。是在离别的那一天,晨曦透过窗棂时绘就的一副光与影的斑驳图画,以及其中正在一步步离去的车老板的黑色长袍剪影。是老板娘梦见丈夫归来时喜悦又嗔怪地将洗脚水用脚撩起一点甩到其脸孔上的俏皮灵动可爱,以及在发现原来不过是一场梦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怅然意绪……此外还有隐喻象征的运用之类……(太多了,再写下去要偏题了...) 想到最近刚看的电影《九零后》,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使我感慨。在抗战时期的昆明,西南联大的学子杨振宁和邓稼先常常登高远眺,一起吟诵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山河沦落,草木凋零,慷慨悲壮的语句,开阔雄浑的意境。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不需要被要求,不需要表决心,彼时的学子腹中大多装着古人的经纶,心里装着浩大的河山。 比起“个人主义”,我们这个民族好像更爱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强调个体为了更宏大的事物而牺牲奉献。在我看来,真正的集体精神,是在作为独立的个体自我充分觉醒的前提下的一种自觉。“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这种少数人常常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为的是他会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沈从文《湘行书简》)这是一种清醒的抉择,是对自我的升华,是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宽更广更厚重的努力。有着真正集体精神的人,绝不是富贵人家养的叭儿狗,没事嗷嗷地叫几声,夸耀着自己的忠诚能干,奋斗牺牲,讨个主人的欢心,借此来换一点,它们比普通人家的食物还多还丰盛的,狗粮。

 6 )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这是一部我求而不得的电影,毕竟上一期两票之差没能被打捞起来。这次终于有幸能看到,既满足我对联大的幻想,却又对配音和部分表达手法有几分遗憾。

我对这部电影的渴求,源于我对民国历史的念念不忘,对闪耀的群星的尊崇,对西南联大自由独立氛围的向往。还记得高中时,最爱的就是讨论历史。虽然不凑巧并不能以此为个人职业,那么把它当作爱好和乐趣,也是极为满意的。

看完这部电影回到家时,我久久凝望书架上的一个小专格,南渡北归,西南联大国文课,西南联大英文课。联合大学,大概是最理想又最特殊的教育了。教授的教法,学生的志向,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学生的学号有L开头,P开头,T开头,也有后来“联”开头,但是他们都有共同一个名字就是联大人。

影片的初始,我非常喜欢。形式简单,有几个小小的片段,一笔一笔勾勒出联大的开始。从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撤往内地,长沙临时大学的仓促开展,借读湖南大学和圣经院,再后撤到昆明,西南国立联合大学的正式成立,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去,一路走来是时代的印记。

部分学生组建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步行至昆明,部分学生一路从天津撤往上海,香港,再由国外转至昆明,部分留学的教授从西欧一路颠簸至昆明…当路程的箭头最终指向昆明的时候,只觉得热泪盈眶,实属不易。

跑警报,办文学社,教授轮流上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天南地北聚在一起,才发现原来他们年轻时也那样可爱。

杨邓的友谊,是一起朗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多年以后,获得了诺贝尔的杨先生,想起Pure 的邓先生,想起茫茫戈壁,两弹一星的研发,是否也像个古战场呢?

汪曾祺先生,着实可爱,我至今忘不了他的高邮鸭蛋。他写文好,写《昆明的雨》,此时的配乐是小河淌水,只觉得和谐极了。

许渊冲先生和巫宁坤先生,也是可爱极了。作为英文学子,许先生是巍峨的大山,谁没读过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谁没崇拜过他翻译的古诗词,想起许老翻译《西厢记》的句子:Love once begun will never end.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先生千古啊。

赵瑞蕻先生追杨苡先生的时候,背景音乐放的是《未央歌》,宝笙啊,我又想起了《马不停蹄的忧伤》,哎,好久没走进剧院了。

纪录片的后半段,讲的是以身报国。无数西南联大的学子,在教授的帮助下外出求学,又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回归。看到字幕上打出,从1949年到1956年,总共有2290民留学生回归祖国,这其中不乏著名的邓稼先,王希季先生…以及许许多多为了新中国而努力报国的人们。中兴业,须人杰,他们都想做人杰。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些经历中国百年巨变的九零后们,越来越少,但历史永远记得。

最后说一下遗憾的点。

第一在于节奏,节奏实在是松散,画面总是切来切去,人物也很细碎,刚动情时又切走了。散场的时候听到有人说无聊得睡着了。我想这么波涛汹涌的历史,怎么至于无聊到睡着?

第二个问题是配音,不知是不是跟B站合作的缘故,选择了一些广播剧和动漫的配音演员,尤其是第一段配音,实在觉得有一些出戏,缺少了纪录片和那个年代该有的沉重感。战争年代,即使是年龄小,也不是那么稚嫩而天真的语气,而是坚毅而坚定的。

第三个问题是内容设置,中间好多的讲述都配了漫画,但是这些漫画的风格却太过轻飘飘,再配上同样天真的配音,与纪录片的主体太割裂了。在动画和大师访谈,历史资料中反复横跳,让我一直沉浸不了。

 短评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其余者,也基本上是各界翘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学业不佳”的汪曾祺、“少女心”满满的杨苡,等等。而“命运坎坷、炼狱重生”的穆旦(查良铮)、“为国捐躯、自我救赎”的缪宏,又让我们嘘唏不已。在片尾字幕中,我们看到有三位“九零后”已经离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抢救性拍摄的纪录片,若再晚几年,我们恐怕难以看到如此鲜活的“九零后”群体了。这届“九零后”也让存续不足九年的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永恒的丰碑。影片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延续和补充,以“个人视角”再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与丰盈。

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会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看。青春真的是有共通点的。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才能无悔于青春。2021.5.4 杭州CGV 点映

10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当我们在怀念西南联大的时候,知道在怀念什么,还是不知道在怀念什么呢!?影像的史料有限,能拍的也不多了,在无数浩如烟海的著作里,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细节更引人入胜。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很意外!非常好!全片的叙事架构靠的是三只脚,一个是当事人的访谈叙述,第二个是文献(图片、影像、回忆录),第三个是插图;音乐也用的很贴切,情绪节奏起伏变化把控的相当成熟,观赏效果非常棒!推荐给大家!

18分钟前
  • 前海一支剑
  • 推荐

很理解这部纪录片在形式上追求年轻化的努力,但镜头里的那一代人直到九十多岁依然年轻啊。

23分钟前
  • 57
  • 推荐

為名校拍傳記片的風氣好像始自《無問西東》,但從《掬水月在手》開始,國產紀錄片/傳記片的美學終於在畫面和形式上回歸了傳統,在懷舊中映照當下。看的過程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很可愛,也很真實:比如沈從文的愛哭,鄧嫁先綽號pure的來源,楊振寧和同學在樹蔭下背《吊古戰場》文時的豪氣,楊苡年輕時離家出走的勇敢及年老後的淡然自處,許淵沖戀愛時候的小心翼翼,謬弘的“大義滅親”與以身殉國⋯⋯出了影院,反思自身,總覺得時代很和平,但是那些前輩身上的閃光點好像在一點點消失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願盡我餘生可以做到前輩們的千分之一,做一個“有用”的人。

26分钟前
  • 姝尹Y(^_^)Y
  • 推荐

@上海首映。九零后指的是一帮现已九十多岁的西南联大学生,和之前的纪录片一以贯之。怀念巴金二哥的杨苡,好哭的沈从文,边哭边唱松花江上的巫宁坤,人称pure的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的邓稼先,帮同学写作业但很容易被看出来的汪曾祺,只服杨振宁的许渊冲,人何以堪的马识途...说到轮流教授学制,杨振宁平静地说现在看来不是很好,不太系统,下个镜头就是许渊冲大喊: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课...最触动的是师生们在战争中一心保持原本正常求学生活的坚持,以及其中难得的从容,皮实和丰沛的生命力。西南联大成了传奇的丰碑,想想当下,除了神往只有惭愧

2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电影院一个人看的 致敬

32分钟前
  • 史蒂芬妮張
  • 力荐

徐蓓导演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三个细节片段: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巫宁坤先生凌晨两点起床穿上鲜艳的黄色衬衣,等待来自祖国摄制组的采访,讲述西南联大的经历;当罗振诜先生的儿子将摄制组寄去的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放在其枕边后,先生安然离世;以理性示人的杨苡先生在拍摄结束后却留下了眼泪,当徐蓓导演抱住先生的时候,她只说了几个字:It’s just for you。

37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历史、风景和人物,片名《九零后》一语双关,既是他们的年龄也是他们的青春~

42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空镜和漫画串场很美,群像做得还不错。毕竟是一群世界级的头脑,耄耋之年仍然思维敏捷风度翩翩,几乎是人类衰老后最美的样子了。能在这样的片子里看到巫宁坤,看到一些可以延伸联想的历史细部,还是非常感慨的。

46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剧集版《西南联大》的微缩和延展,主干人物等均有再现,细节部分有重叠(如巫宁坤含泪唱起《松花江上》、穆旦经历对诗风的影响、闻一多陈寅恪诸师其人其事等);以采访这些年过九旬的当年联大学子为主线,串联起三校合并历史,(与剧集重合),直至延伸到建国后(这是新增部分),重点阐述联大之自由独立精神、勤勉刻苦学风、热血爱国情怀如何在近百年时间凝练下依旧保持本色,并怀揣初心在各行各地发光发热,无愧于终生铭记的联大学号。许渊冲各种吐槽太可爱,他和杨振宁作为文理科代表,对彼时大一文学课几位老师分期执教的看法既有趣,也侧证离乱弦歌中百花齐放的治学态度。杨苡先生的少女心真美好啊,100岁又何妨!这种高洁与自持、严谨与浪漫并存的学术氛围,堪为再难遇见的巅峰,这是一代人未绝的《未央歌》。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清洁的精神。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到演职员表上杨振宁、许渊冲写的是“自己”,这一刻我被触动了。当听到许老骄傲的说“文科是我,理科 杨振宁 诺贝尔,工科王希季,第一个让人造卫星上天的中国人啊!”感觉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了,这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49分钟前
  • 静待花开
  • 力荐

节奏有点慢,还可以再紧凑一些。旁白很出戏。整部片子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群体看。

50分钟前
  • 痞人纯良
  • 还行

校友会组织三校在深校友看的首映场。穿透岁月的是爱国和爱真理。长寿是惩罚?活着就是胜利。中文系轮教不太好。这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方式!大家们的可爱。剪辑和音效满分,手绘插入十分优秀,好几个地方看得泫然欲泣。另外还有一点处理得很好,没有深入渲染政治,点到为止,适当留白,心知肚明。吊古战场文,各种书籍日记的引用,其实干货很多。杨苡教授作为着墨最多的女性,气质气度生活方式令人心向往之。如果是这样,岁月再长也可从容度之。

51分钟前
  • 圈圈圆圆圈圈
  • 力荐

这部电影注定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因缘际会,从5月9日到28日,我一路跟随导演徐蓓跨过祖国大地的13个城市,参与了44场路演放映,覆盖了8000+观众,仅城际交通就多达17761.5公里!前有西南联大湘滇黔步行团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如今我和导演徐蓓也在践行前辈精神,完成了我们自己电影路演的万里长征!我们从魔都上海出发一路经过了杭州、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重庆、长沙、昆明,光帝都北京就往返了四次!同时遍访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上交、武大、南大等十几所知名学府。所谓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我想这半个月以来,我们也算做到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吧!这一路走过来,片中杨振宁写的关于邓稼先pure的结尾虽然看了几十遍,但每次依然都会头皮发麻,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pure的灵魂!

52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用心而诚意满满的纪录电影,抢救式的访谈视频、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跟影片叙事融为一体的精彩配乐、精心打磨的动画与史料朗诵,都体现出本片编创团队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温情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敬意。无论是冰山以上影像呈现的历史,还是冰山以下影像省略或隐去不表的过往,都足以让我们反思历史,反思国运,反思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国人的心灵史、人生史及其与家国时代变迁的互动历史。

54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五星给pure的人

58分钟前
  • 害羞猫猫吉他手
  • 力荐

讲好中国故事,是致力于文化建设而不是控评,像个营销号一样

1小时前
  • 努力的泽同学
  • 很差

准确来讲比较像一部校史科教片,以史料搜集+采访为主。这片跟《掬水月在手》类似,都是拍摄对象的人格魅力远高于纪录片创作技法。那种求知学子的才华之美,从容豁达的大家风范,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各怀其志的报国激情...旁白也基本选自书信、文学作品,辅以老照片、现代空镜、简单动画等。清北学霸也会吐槽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会老顽童一样互相揭短,可爱。影片问题就是大概因为有官方校方背书吧,创作者实在是太求稳了,素材面面俱到,缺乏思考,这个地方刚有点要感动,就迅速切到下一个时代下一组人了,像走马观花逛博物馆一样,累。有些地方又有点冗长,完全可以精简掉。这些百岁老人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现在还都记得上学时的小事和自己学号,我30岁就已经把大学的事忘差不多了……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