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第一名

剧情片美国2008

主演:詹姆斯·沃克,特里特·威廉斯,多米尼克·斯科特·凯伊,莎拉·德鲁,凯瑟琳·约克,乔·克里斯特,帕翠西亚·希顿,约翰尼·帕卡,Charles Henry Wyson,Charlie Finn

导演:彼得·维纳

 剧照

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2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3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4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5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6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3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4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5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6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7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8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19叫我第一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6:35

详细剧情

  BoBo(詹姆斯•沃克 James Wolk 饰)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这种严重的痉挛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而这种怪异的行为,更是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更是对他冷嘲热讽,就连他的父亲也对他失望透顶。只有他的母亲一直是他的坚实臂弯,母亲的坚持与鼓励,让他能够在正常人的生活里艰难前行。然而面对这个不能理解他的世界,BoBo一直在痛苦的漩涡里挣扎。直到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在众人面前巧妙的让大家了解了BoBo的真实情况,让他有了成为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的坚定梦想,即使因为这个病症让BoBo在寻求教师梦想的道路上遭到众人怀疑,屡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这份梦想, 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不抛弃梦想,不放弃信念,默默的努力。而他曾经曲折的人生道路在他的坚持下也开始慢慢好转…  该片根据布拉德•科恩的真实故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无论怎样,都是一生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布莱德患有一种罕见的病叫妥瑞症,他不能控制自己地发出各种怪声和抽动自己的脑袋,因此经常在公共场合惹人注意,被同学欺负,让父母尴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经常想起一句心理学领域的名言:“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在这个电影里,我看到男人的本质,看到父爱和母爱的差别,看到内心力量的源泉,也看到生命的创造性。

男人这种生物
忘记在哪里看到一篇文章,说“先创造男人,然后用男人的肋骨创造女人出来”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编故事的人肯定是个男性,否则故事恐怕不会是这样。作者认为第一性极有可能是女性,后来因为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更能优化后代,才产生了男人这个性别。他并且进一步说我们看到女性的智商比较平均,通常都是在中等以上,而男性的智商却千差万别,他们要么极其聪明,要么极其愚笨,所以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大多是男性,然而男性的痴呆患者也是比女性多很多的。
提起这篇文章,一点没有贬低男性的意思,因为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个男人。只是想用这文章里的观点,来开始谈起男人和女人的差别。
布莱德的父亲是个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但是电影刚开始不久,他就和布莱德的母亲离婚搬出去了,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布莱德的怪声和抽动,尤其布莱德的弟弟也有点多动症倾向,他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家庭生活,因而选择离去,并且搬到很远的地方住。
布莱德的母亲对丈夫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她带自己的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去医院寻求治疗,并且带他去患了同样病症的互助团体,后来甚至开始自己研究精神病学,直至发现自己的儿子并不是故意发出怪声和抽动脑袋,那只是一种叫做妥瑞症的病,并且无法医治。
她鼓励自己的儿子,不要被妥瑞症打倒,永远要正面迎战对手。
这个电影也让我想起一个新闻报道,大概是说一个孩子患了先天性的脑部疾病,他的腿是无法伸直的,医生认为无法医治,那将导致他终生都只能躺在床上无法走路。孩子的父亲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选择离开,而母亲却选择执着地每天帮孩子按摩腿,并且在孩子的嚎叫中使劲掰他的双腿。直到有一天,这个孩子竟然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站起来走路,过上正常的生活。医生说那简直是奇迹。
但我们无法责怪父亲的选择,因为对于男人来说,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男人通常会认为生活就是不停地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更多的时候是倾向于理性分析,是逻辑性的,线性的。
如果生活里发生了一件事情,男人倾向于解决问题,而女人倾向于表达感受。两性之间沟通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搞清楚对方的真正企图。
比如当妻子对丈夫说:“今天我被老板骂了”,丈夫会以为妻子希望他帮她出主意想办法,可以让她以后不再被骂。但其实妻子只是希望丈夫安慰一下她而已。再比如丈夫对妻子说:“呀,灶台真脏”,妻子会理解为:“你在说我懒吗?”,但其实丈夫仅仅是觉得灶台脏而已。
男人总是希望被需要,在家庭里面,他在为家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强大,感受自己的价值。所以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布莱德的父亲对他说他当年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我这一生都是在帮别人修理东西,但有样东西我一直修不好,那就是伤你最深的东西,我感到很无助”——那是他选择离开的最根本的原因,而不是这个父亲不够爱自己的孩子。他离开,是因为他感到在这个家里他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让他否定自己整个人。
说到底,男人这种生物始终还是脆弱了些,因为一旦他感受不到被需要,他就会离开,他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需要上。
而这些,往往是大部分人都无法觉察出来的。

父爱和母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到,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通常会下意识地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号:“你听话,我就爱你,否则我就惩罚你,甚至抛弃你”。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皇帝立继承人,很多时候皇帝并不是立最有管理才能的孩子接掌自己的天下,而是立最听话或者最像他的孩子做太子。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努力并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得到父亲的爱。
电影里布莱德的父亲之所以离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办法让儿子听从自己的指令——安静下来,儿子不顺从他,也不遵守他的规则。这让他因此有深深的无力感,进而否定自己在家庭里的价值。
而母爱是无条件的,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母亲有多伟大,而是因为孩子就是她生的,曾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这个孩子根本就是她自己,是她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对自己的爱,她的潜意识会觉得爱孩子,就是在爱她自己。所以不管孩子发生什么,大多数母亲都会选择不停止地爱自己的孩子,因为那孩子是她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父爱让我们学会竞争,学会遵守规则,并且有可控感,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所以会让我们对自身的能力逐步产生自信,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
无条件的母爱赋予我们安全,温暖和被接纳的感觉,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特的个体,认识到“我被爱,因为我是我”,这让我们在受到伤害后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在内在里有持续的力量。
然而正是因为父爱和母爱有这样完全不同的特质,并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贴合,这使得我们一旦缺少了其中一个,就会在生活里显现出明显的缺憾来。如果父爱缺失,我们要么懦弱而无力,要么就是缺乏约束力不懂得表达感情,如果母爱缺失,我们通常会缺乏安全感,不停向外求取,有空虚感。
当然,我想并不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这通常是母亲不爱自己的时候。
因为看电影的时候让我想起某天在银行遇到的一个小男孩,他过一会儿就要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并且踢脚。一个貌似他妈妈的女人用鄙夷的眼神看他,严厉地叫他不要这样,并且立刻走开几步远,像是要拉开与他的距离。
当时我一边奇怪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也以为是恶作剧。但是又觉得他的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孩子,这个世界上,无论别人怎样对待他,在外面受到什么样的责难,唯独母亲的爱是深具包容性的,无条件的,安全温暖的——这是我认为的母爱。呵呵。


无论怎样,都是一生
我想布莱德之所以那么有活力,乐观,且有坚定的信念,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他称呼自己的怪声和抽动为“朋友、伙伴”,他从一开始就接纳自己这个现状,并且从不自我欺骗,也不祈望外部环境有一天会变好。
这一点也使我非常感慨。
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各色人等,五花八门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地震,涝灾,贪污,内幕,学术造假,被骗,人肉搜索,股市动荡,物价上涨……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哪一天停止过,并且看起来短期内也不像会停息。
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我们选择看到些什么?我们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黑色的负面事件里,还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如何有创造性地应对它?我们是认真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还是甘愿把自己困在布满泥沼的过去自我怜悯呢?
布莱德的同学欺负他,老师批评他,邻居嘲笑他,他去打高尔夫也会被人轰出来,甚至学生家长也不理解他,那些人都没有错,他们的反应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是做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他们有权利对外界的事物带有自己的评判,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富有同情心,都充满善意。
但布莱德可以选择,他也有同样的权利为自己做选择,他可以选择不在意他们,也可以选择每天为他们的态度伤心,他可以选择谩骂他们以维护自己,也可以选择理解他们以释然内心,他可以自暴自弃以理所当然的态度让父母供养自己,他也可以自强不息笑对病症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无论如何,都是一生。
只看他选择去过怎样的一生。
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感觉,是充满幸福喜悦,还是满怀心酸悲苦。

结束语
创造性地去生活,这个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身有残疾的电影主人公布莱德具备,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也具备,深有残疾的布莱德选择微笑上前,积极面对,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又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2 ) 障碍使人跳跃

科恩老师在讲台上致辞,感谢他那最古怪、不离不弃的老师——他的怪病。有点意外之余,亦确然觉得如实。如果没有它,他便不是他了。

孩子跟成人不同,心中只有想做什么,而不会先想不能做什么。因此,年少时我们忙着梦想,长大后忙着毁灭梦想——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我发现,越是生活平坦的人越是容易自毁梦想,常常有很多人说,梦想很难实现。因为这个,因为那个。。。总之想的跟你能做的是两回事。恰恰是那些生活道路中困难重重的人越是能勇敢地接近梦想。正如路上的一块大石头,它让你自然跃起。当你遇见一个不得不跨越的困难,你别无它法,只有拼命地跳起来,于是你终于跳过了。你看到自己的力量,看到困难在你脚下。于是,你便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

困境教予我们坚强勇敢,还给予我们信心。你会想:这一坎我都能过,我还有什么不能过的吗?

许多恐惧其实来自于想象。
在困难来临之前我们已经惊恐得不能迈步。
有朋友跟我说,如果我有天瞎了,我必然要去死了。
可是天下有那么多活得好好的盲人啊!

我们都应该看看这种快乐的励志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有更真切的激励作用。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把Tom Cruise的真实故事搬上荧幕,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患有阅读障碍症,这意味着他不可能轻松地进行学习, 甚至连阅读报纸,看剧本都成问题,但是这没有阻碍他成为世界知名演员,在他的身后同样有一个支持他的努力的母亲. 很多人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真实的困难,但又确确实实跨越了它们并且获得真实的成功,我们知道了这些故事,无须亲历这些困难,应该可以学到——

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恋爱,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走向梦想。

是的,我是如此确信的。

 3 ) 小成本,大智慧

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整部电影,多次让我感动流泪痛哭,多次让我起身为主角鼓掌致意。
妥瑞症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任何医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调疾病。他的怪病,让他的教师梦一次又一次破裂,也让他在社会中饱受到人们的歧视,也让他一次次失望、愤怒、彷徨和无助,支撑他的,是他想帮助更多孩子的信念,是他百折不饶的韧劲,是他的家庭对他的关爱和支持,是社会爱心人士对他的宽容,是音乐,是体育,总之,他坚持下来了,并且成功在一个小学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教师工作。
他付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爱,他换来的,也是孩子们对他的支持和热爱。他上课的风格,是如此温馨和自由,如此幽默,学生们是如此踊跃和兴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这能反映出布莱恩的教育理念,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诉说两点,人生态度和教育理念。
布莱恩用不尽相同的办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挑战自己,热爱学习,学会爱与感激,而不是训练或者要求他们去掌握一个技巧。与之对应,让我想到的是国内近几年涌现的经典教育之风,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诗词等经典,从而扩大心胸和视野,虽然方法和手段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那些强迫孩子们从小去学习他们不喜欢技能的教育方式,实在是没有远见、扼杀童心、舍本逐末的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以缺陷为师,正因为我们的缺陷,所以“我”才是“我”。接受自己,挑战自己,全力付出自己的爱,感激所有爱你念你恨你伤你的人,投身于社会,并且努力让社会接纳自己。
美国的励志片很多,就情节而言,他与阿甘正传有一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甘的经历太传奇,很美国很英雄。而“Front of the class”却很平实很生活化,让人觉得他就在你身边,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也是我们都能去做的,所以他能让我感动,让我一次次为他鼓掌。
不足之处在于,剧情还是太美国了,情节比较简单,有比较浓重的初级成功学的痕迹,片面宣扬只要努力和挑战,没有不成功的。而人物间的矛盾分析、个性冲突方面,还是显得比较单薄,毕竟导演还是拘泥于人物原型,而且在拍摄的技巧手法、音响效果上,乏善可陈。
毕竟属于小成本制作,无法在票房上取得佳绩,但也可以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电影了,让我们能得到那份感动,那份爱,那份智慧。

 4 ) 带着症状去梦想,带着梦想去生活

妥瑞症首先被法国医生Gilles de la Tourette(妥瑞)发现并描述。这是一种神经性疾患,以动作抽搐和发音抽搐(vocal and motor tics)为主要症状。该病常发病于5、6岁(诊断标准是21岁以前)。患童有50%的机会同时有注意力缺陷或过动的问题,另有50%的机会发展出强迫性症状。学习障碍也是妥瑞症儿童常见的并发问题。与此同时,许多妥瑞氏患者难以处理挫折以及怒气,因而会攻击他人并撞击,咬 ,踢或丢东西来发泄,有些甚至会伤害自己。基于妥瑞儿的种种症状,为了不影响其他人,许多家长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长大,几乎与社会隔离。

 

   家里如果出现这样一个妥瑞儿,无论对家长还是患儿本身,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然而一位叫做布拉德·科恩 (Brad Cohen)的妥瑞人,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妥瑞症并不是那么可怕。生性乐观的他,在亲人和师长的鼓励下,最终战胜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喉咙不断发出各种怪声音的人站在讲台上,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智慧!而他,不仅站上了讲台,而且获得了1997年年度最佳教师奖、成立了妥瑞症儿童营队、应邀上过《奥普拉秀》(Oprah Show)。他的自传体小说《站在学生前面:妥瑞症教我成为我梦寐以求的好老师》(Front of the Class: How Tourette Syndrome Made Me the Teacher I Never Had) 赢得了2006年美国独立出版家奖(Independent Publisher Book Awards)的最佳教育书类奖。电影《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

   

    Brad的故事,似乎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主题:带着症状去梦想,带着梦想去生活。Brad甚至把妥瑞症看做自己的同伴和老师。在最佳年度老师的颁奖台上,他说:“我要感谢……但我也要感谢我这辈子最难对付、也是最执着的老师、我多年的同伴——也就是妥瑞症。因为我从残疾中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千万不要让任何事去阻止你追逐梦想,阻止你工作、享受还有恋爱。”

 

    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会天生把疾病和残疾当成一个好朋友、好老师。这应该是在不断的挫折与失望中不断学习和努力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这个脸上不断做出怪表情,喉咙里不断发出怪声音,手脚不时抽搐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

 

  一、外在的因素

 

  1、良好的客体关系

 

  说到这一点,我不得不在一次提及母亲的作用与重要性。“成功的男人的后面往往站着一个好女人。”同理,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后面,常常站着一个慈爱的、坚强的、乐观的好妈妈。而Brad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好妈妈的代表。

 

   虽然Brad的父母在Brad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不排除父亲无法忍受Brad的怪声音和怪举止,并将之归因为母亲教养不当),但是Brad的母亲一直很坚强与乐观,自己独立经营一家服装店,养活自己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为两个孩子的成长尽心尽量。她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前夫的半句坏话,遇到与孩子教养的重大问题也与前夫积极沟通。当心理医生将Brad的行为归结于家庭关系、焦虑等心理因素,而且治疗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时候,她独自一个人带着Brad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医学书籍,自己找出Brad“怪诞举止”之后的根本原因是妥瑞症,并主动和医生沟通。当学校老师不理解Brad并苛求与乱批评孩子的时候,她毅然带着Brad专校。她积极地寻找各种治疗方法,带着Brad去参加妥瑞症患者自助团体,当发现这个团体不是在真正自助,而是在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时候,她又毅然带着Brad离开,并告诉孩子“永远也不要被妥瑞症打败”。当Brad大学毕业,不断面试又不断被拒绝的时候,她又用激将法激励Brad……这样的妈妈,没有把时间花在自怨自艾,坐以待毙之上,她一直在行动,并以自己的行动作为对孩子最好的爱。成年之后的Brad,一直表现得很乐观、很积极,即使偶尔有灰心、丧气和迷茫,但是脸上常常有着阳光般的笑容。这一点,和他早期与妈妈建立的良好客体关系是分不开的。

 

    说完Brad的母亲,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父亲。虽然在Brad的童年,父亲因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不能接受Brad的行为举止,但是他仍不失为一个爱孩子的合格父亲。首先,在他与前妻离婚,他驱车离开时,没有争吵、没有愤怒,有的只是对孩子平静的叮咛。这一点,将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点。当他准备再婚时,也以比较妥善的方式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对孩子的关心与尊重。他再婚后,再婚妻子对Brad也关怀备至,在Brad求职屡屡失败的时候,带着自己做的甜甜圈来鼓励Brad, 并努力做好父子之间的沟通工作。在Brad的漫漫求职路上,父亲与继母一直给与Brad物质(被个性独立的Brad拒绝了)与精神上的帮助:父亲带Brad到建筑工地,鼓励他从基层做起;当Brad考研究生考试,相关人员不愿意给与Brad他所需要的独立房间时,父亲及时赶到,并用法律捍卫了儿子应有的权利;当Brad如愿以偿做了小学教师后,父亲抽空亲手为小学做柜子……当Brad在教室里戴上父亲工作时戴的那种建筑安全帽的时候,我想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与感激。其实在Brad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父亲的影子:倔强、独立、坚强、注重细节、敬业……

 

    看完影片,我不禁想到我看到的那些离婚的夫妻们。我对Brad的父母充满了敬意,虽然他们彼此不再相爱,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Brad兄弟如何去爱,去接纳、理解和支持。这种“不爱”之后的爱,或许更加宽广与深厚,更具有人文精神。而爱,是最好的药。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也是我一再强调的、对个体身心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在Brad的成长过程中,他获得的各种社会支持,让他在战胜妥瑞症的过程中获得了信心与力量。

 

   首先是社会制度对残疾人的各种保障。在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制度下,Brad享受着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受教育的机会,这使得他能带着妥瑞症的症状去生活,和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小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教育专业毕业。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Brad去参加研究生考试,因为怕自己发出的怪声影响其他人的正常考试而要求一间单独的考试房间,被监考人员拒绝了。绝望的Brad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赶到考场,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当Brad问父亲他是怎样搞定这件事情的,父亲略带得意地笑笑,“诉讼,残疾人保障法”。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执行力度,对保障个体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质量是何等重要!

 

    接着,我想重点提提那个睿智的小学校长。其实在这个校长之前,Brad遇到过不少老师,对他不理解,甚至妄加论断与批评。当老师把Brad告到校长面前,Brad急于解释自己的妥瑞症症状。校长却一再问他“请告诉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在下午的音乐会上,校长以自己的行动向Brad及全校的同学展示了教育是什么。美妙的旋律里,Brad频频发出的怪声音显得如此的不协调与刺耳,孩子们纷纷报之以侧目礼,更有同学直接出面制止Brad.音乐会上,音乐结束后,校长走上台,问大家:你们听到什么别的声音么?同学们都望向Brad,于是校长将他请上台。 “你为什么要发出怪声?”校长问。 “小布莱恩拿着麦克风,面对着全校同学,一边发着怪声,抽动着脖子,一边说:”我和大家一样不喜欢我发出的声音。可是,我不能控制,我有妥瑞氏症。”校长说:“那你准备怎么办?” 小布莱恩说:“这种病……(具体解释妥瑞症的原因和症状),现在没药可治。我想和大家一样。 ”校长说:“好吧,你和大家没什么不一样。”当Brad走下台的时候,掌声雷鸣般响起,Brad眼睛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老师同学们欣赏、接纳和鼓励的目光。在那一刻起,他变得自信与快乐。并在那一刻,播下了自己梦想的种子——长大以后,自己要做一个象校长那么棒的老师。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弟弟一如既往的支持、亲戚们的亲情、室友的友谊、同事们的关爱、女友的爱情……这些都构成了对Brad的社会支持。我想提提两个细节。一个是最后录取Brad的那个学校的校长。正副校长在仔细询问了Brad的教育策略与计划后,又用一种很建设性的态度询问Brad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面对自己的妥瑞症。Brad回答说,自己会用一种开放而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孩子,哪怕孩子问的是很隐私的问题。校长诙谐地笑一笑,然后说,“我问你一个很隐私的问题,你睡觉的时候也发出这种声音吗?”Brad也报以幽默的一笑,“我不知道,因为我睡着了——实际上,我睡觉的时候很少抽搐”。——很显然,校长是在模仿孩子们好奇的语气,也是在调动Brad的幽默感。她没有盯着Brad的妥瑞症症状不放,而是讲关注力放在Brad的整体素质、教育理念和他自身的资源上。与此类似的,是Brad女友对他的态度。Brad原来在酒吧里通过室友的关系结识过一个女孩,当谈到Brad发出的怪声的时候,这个女孩说,“比起其他男生高谈阔论的声音,你发出的这种声音算好多了”。这个女孩对Brad的妥瑞症症状虽然也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但是这种接纳是建立在“两害取其轻”的基础上。相比而言,Brad女友下面的话就显得更智慧与温情,“我喜欢你能逗我笑,让我开心”。与那位面试和录取Brad的校长相似的,是这位姑娘也在用一种整体的、资源取向的眼光在看待Brad,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发现Brad在妥瑞症症状以外的那些闪光点。这些种种支持,都在鼓励Brad带着症状去梦想,带着梦想去生活。

  

  二、内在的因素

 

  1、内化的良好客体与良好的自我意象

  无论是童年的还是青年时期的Brad,那脸上那种或纯真或阳光的笑容都让我感动。无疑地,Brad与母亲(后来还有父亲)良好的客体关系在他内心深处得到了良好的内化。从小,母亲就告诉他,永远永远不要放弃。父亲也遗传给他那种对工作和事业的执著和热情。24次面试,24所学校,24次失败。Brad也有过沮丧和彷徨,但是他没有被这种沮丧与彷徨打败,而是一次次地爬起来,一次次地进行着下一步的尝试。面对面试官、同事、学生家长的置疑,他表现得坦然、开放与真诚。这种乐观的态度,与他内心因良好客体建立起来的积极的自我意象是分不开的。

 

  2、希望和梦想

  希望和梦想,一直扮演着引领与激励人生的作用。影片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希望是一种难以戒掉的习惯”。的确,在一个人一无所有或者困难重重的时候,他至少还有一种希望,就是报有希望与梦想。凡事期望,呵护梦想,这几乎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拥有的优良品质,也是所有励志电影反复出现的主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生活本身却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故事,向我们诉说这这个恒古的真理。

 

   校长的表率作用让“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成为Brad童年起就有的梦想。因为心中有希望,Brad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自己的妥瑞症,而放在自身的其他资源上。当他参加小学老师的招聘面试时,面试官几乎无一例外地关注到他的妥瑞症症状或者直接当面挑战他。开始Brad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症状或者只是解释这些症状不会影响自己未来的教学活动。到后来,他干脆主动提及自己的症状,与面试官进行讨论,把自己的症状当作教学中的一种资源,称妥瑞症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当同事们挑战他,问他发出的怪声音是不是会扰乱课堂秩序,他很沉着地回答,“我会坦诚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告诉他们柯恩先生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偶尔发出怪声。”Brad对自身的接纳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生命都是独特的,值得去珍惜与尊重的。在颁奖会上,当Brad谈到自己从疾病中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的学生们争先回答,“学会了勇往直前”,“学会了永远不要被疾病占上风”,“学会不被疾病所牵绊”……看来,Brad的疾病,不但成为他自己的老师,也成为了孩子们的老师。疾病,困难,挑战……这些东西可以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也可以被我们视为无上的珍宝——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存在着希望,存在着梦想。

 

   3、行动力

   跟《风雨哈佛路》里的Liz一样,Brad卓越的行动力也让我印象深刻。童年的他,没有被动地接受妥瑞症给自己带来的困难和麻烦,他一次次地向老师和同学解释妥瑞症的成因、症状和现在无药可医的事实;青年的他,没有坐等上苍的恩赐,一次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写自己的命运。一次面试不成功,再来一遍,最终在第25次面试后开启了幸运之门。研究生入学考试,因为症状而不能按时答完试卷的他,在经过准备后再次向硕士冲刺。接到工作录取通知后,他没有懈怠,而是自己亲手布置教师,在每一个细节上苦下功夫。遇到大卡车路过学校影响到学生的上课听讲,他因势利导带领孩子走出教室去观察大卡车,并鼓励孩子们和大卡车司机交流……正是这种时时刻刻的行动,让Brad每次一小步,每次一小步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在即将结束本文的时候,我想引用著名催眠师格桑泽仁教授的一句话,“人生的奥秘在于得失之间。坐在缺上看人生,人生就会很黑暗与艰难。坐在得上看人生,人生就充满了希望与无限的可能性。”疾病、困难都并不可怕,关键我们如何去看待它。带着症状与问题去梦想,带着梦想去生活。用Brad的话说,就是“千万不要让任何事去阻止你追逐梦想,阻止你工作、享受还有恋爱。”

   

 

 5 ) 我会看很多遍的励志电影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放的,用意很明显,她想要的效果达到了。至少我是被这个电影触动了。

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这一点就让整个电影更加真实化了,但肯定有夸张的地方,比如男主角漂亮的女朋友(😂我猜的)。

男主角患有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而这种怪异的行为,更是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父亲也总是认为他在捣乱,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直不太好。但母亲一直陪在他身边,鼓励他,不放弃治疗孩子。母亲对男主角后来的实现梦想以及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你我都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正常说话,老是会发出怪音的人,想要当一个老师,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放弃的精神,努力去奋斗克服困难才有可能会实现梦想。

“父亲永远不了解我的乐观。”

“如果我放弃,就是向那些错看我的人屈服。 ”

“和往常一样,我的朋友提醒我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是这点很难做到。”

“我不会放弃你的,我也不会让你放弃自己。”

想放弃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继续在奋斗的路上前行。

 6 ) 你和我又何尝不是怪胎

    Bobo得了妥瑞症,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任何医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调疾病。可怜孩子,这是我在看片最初捕捉到的主题。大多数得此病症的人都将自己丢弃在世界的一个角落,自怨自艾,胆胆怯怯。我并没有鄙视他们,换作是我,我大概也会选择躲避。因为单单一个你无法改变世俗的眼光,所谓的第一印象,可恶的另眼相待。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字眼里,你可有可无,就是化作风也不一定能拂过谁的脸庞。
  影片最悲伤的点是,任何一个有缺陷的人都会极力掩饰住自己的残缺,而Bobo不行。精神失控让他制止不了不断的怪声和抽搐,妥瑞症像是不知轻重的调皮孩子,闹你烦你,让你丢脸,而你还要在遭受不公和眼色后,满怀委屈地为这个孩子道歉。
  Bobo做了老师,第一天就被一个孩子换作weirdo,怪胎。他仍然保持幽默,微笑,耐心,乐观。于是我们看见怪胎老师开始被孩子们偏爱,依赖,信赖,最终成为最杰出的怪胎老师。
   Bobo没有办法将自己粉饰为正常先生,他带着怪胎的帽子,艰难的怀抱自己的梦想,最终抵达。“That is never let anything stop you from chasing your dream; from working or playing or falling in love.”这是Bobo在领奖台上的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然而,你我又何尝不是怪胎,你的紧张,你的不安,你的悲伤,你的愤懑,你的喜悦,所有的情绪一定都伴之有微小的不同常态的举动。作为一个屏幕前的“平常人”,我开始庆幸,自己多少的怪脾气,怪品位,怪念想还没有被揪住,成为划作异类的把柄。我们意识到了,开始学会遮掩和躲藏,我们没有意识到,就将其定义模糊化,自觉的向“常态”靠拢。就算是不经意的暴露,也可以将其当作生活的调剂,看看周围,打个哈哈,如此自然。
  奇怪的是,我们得到周遭的认同,像一股柔韧的气体,随性的填充进社会的每一个缝隙,在某一个瞬间,却会为识破某个人的另类而惊喜。当整个世界都是整齐划一,波澜不惊,那个weirdo突然点亮了你的眼睛,但是你也不说,心里高兴的很,开始有种又担心又渴望被揭穿的矛盾。
  你和我又何尝不是怪胎,好在我们可以掩饰,可以退缩,可以变换。我们何其幸运,我们何其狼狈。

 短评

喜欢美国这种励志片,在欢笑中被感动流泪,没有中国式的沉重。男主角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样子很可爱。

7分钟前
  • 蔷薇染上会醉
  • 力荐

因为这部电影,了解了吐雷氏症(tourettes syndrome)患者这一边缘人群。风格和结构与美式主旋律励志片别无二致,配乐和表演很出色,催泪和激励效果不错。真人原型也客串出镜。男主能成功,首先归功于那位知晓教育真义的校长,其次是有个好妈妈,以及自身性格—“希望是很难戒掉的习惯”。(8.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如果我放弃,就是向那些错看我的人屈服。

1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男主笑的时候脸就会微微发红,可爱到爆哎。剧情其实有点太顺风顺水,没有阴影的阳光还是不妥。另外片名很low,一股油腔滑调的港式风味,显然没有《讲台前的我》好。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大一思修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真的看得很感动,男主的积极,男主母亲的不放弃,看得几度落泪,所幸男主最终还是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了,这是社会的宽容,更是男主的幸运和能力

19分钟前
  • 你在百花深处
  • 力荐

男主的微笑很迷人

24分钟前
  • 飞客流依
  • 力荐

该片根据布拉德•科恩的真实故事改编

2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這部電影讓我非常感動!

28分钟前
  • 愛永
  • 力荐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不是主角虽然身残依然志坚,是一个社会对残障的尊重和宽容,没有他小学的校长也不会有以后追逐梦想的科恩。有学校愿意请他做老师,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到他班里,孩子们尊重他,这些默默的人的宽容,让我感动至极。

30分钟前
  • Peggie
  • 力荐

自强不息者,最终赢得世界

31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力荐

太意外了......这个伴随我多年的病叫妥瑞氏综合症?太扎心了……哭得一塌糊涂,我太他吗懂了😭。

33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力荐

笑中带泪的活课本,他不是不自卑,只是他用自己的乐观把这种悲悯心理转化为力量和鼓励,克制自己的愤怒和自我否定,逼自己奋进,最终他成功了

3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位好的母亲,这和《阿甘正传》如出一辙

39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小学有个同学也是轻度的妥瑞氏症,所以能明白主角的困扰。其实,主要还是同理心吧。如果大家都有同理心,就好了。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个电影给我这个妥瑞氏症十余年的患者极大的信心

48分钟前
  • 滚爷
  • 力荐

文不对题的中文名是谁翻译的?美国人以各种罕见病患者为原型的电影可以拉出一个单子了,而在中国这样的病人都是隐形的。

49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男主的人生老师其实是他妈

54分钟前
  • ZWW
  • 推荐

希望,是个难以破灭的习惯。

56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每个成功美国励志青年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妈。

1小时前
  • 沉歌
  • 推荐

男主的微笑太迷人!

1小时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