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2013

动作片英国2013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马克·斯特朗,安德丽娅·赖斯伯勒,约翰尼·哈里斯,丹尼尔·梅斯,大卫·莫瑞瑟,彼得·穆兰,丹尼尔·卡卢亚,鲁斯·西恩,杰森·弗莱明,伊莱耶斯·加贝尔,罗伯特·波特尔,杰森·马扎,史蒂夫·奥拉姆,凯茜·墨菲

导演:伊兰·克里维

播放地址

 剧照

双雄2013 剧照 NO.1双雄2013 剧照 NO.2双雄2013 剧照 NO.3双雄2013 剧照 NO.4双雄2013 剧照 NO.5双雄2013 剧照 NO.6双雄2013 剧照 NO.13双雄2013 剧照 NO.14双雄2013 剧照 NO.15双雄2013 剧照 NO.16双雄2013 剧照 NO.17双雄2013 剧照 NO.18双雄2013 剧照 NO.19双雄201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4

详细剧情

  夜深人静的英国伦敦,狡猾精明的犯罪分子雅克布·斯特恩伍德(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饰)带领手下洗劫位于中心地带的银行。事成之后,他与手下驾驶摩托逃离现场,而勇猛果敢的警察麦克斯·莱温斯基(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只身追赶,厮打过程中他被雅可布射中腿部,追捕以失败告终。三年后,藏身冰岛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雅可布接到一通电话,他的儿子卢恩(伊莱耶斯·加贝尔 Elyes Gabel 饰)被枪射中倒毙伦敦机场。  经勘查发现,射杀卢恩的与当年伤及麦克斯的系同一把枪。爱子之死,促使雅可布冒险回到伦敦,而他与老对手麦克斯将展开久违的对决……

 长篇影评

 1 ) 数风流人物,还看F1赛场

我有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喜欢翻好评片的差评看,往往能发现特别犀利或无厘头的观点。不过《极速风流》的口碑如此一边倒,豆瓣上居然一篇一星影评也找不出,甚至二星也没有。保底的那些三星,也是不吝啬溢美之词,大赞特赞之余说几句小遗憾。如果说有什么比较统一的槽点,也就剩下国内译名这一项,“极速风流”没有原名“Rush”那么干脆、原始、生猛、酷爆。更有人分析,“极速”一词烂大街,而“风流”提醒着亨特御女无数的私生活,弱化了低调谦和的劳达,进而推算出“片商突出人气更高的锤哥”的商业计谋。

我承认,国产译名干过很多傻缺的事,但这一次,我对《极速风流》这个译法充满好感,而前述的阴谋论就跟吃酒酿圆子可以补充胶原蛋白一样扯淡。但凡认真看过影片,都不会有这样的误解。风流一词,应当是“数风流人物,还看F1赛场”的意思。善于眉目传情,全裸把妹的亨特固然风流无匹,专精于技术意志坚定从不冒险的劳达,又何尝不是传世风流人物。

更何况,F1赛车(顺便一提片中的赛车是F3改造的,但就像《极品飞车》的那些套壳豪车,做得天衣无缝,完全能同时取悦F1车迷和动作片影迷)这项运动,本就自带风流倜傥、唯我独尊的光环属性。赛手戴上头盔,挤进狭窄的车身,握紧方向盘,与这架凝聚了顶尖科技的机器融为一体,以超过的300英里的时速风驰电掣,追求速度的极致之美。每一次竞速,除了技艺、胆量与运势的比拼,更是赌上性命的生死之弈,一次次在大众的注视下以身犯险,与死神玩近身搏斗游戏,除了吸引异性青睐,更令对手惺惺相惜,互相成全心灵,如此豪杰,还是双雄,难道不足以称一声风流?《极速风流》译名,不但信达雅兼备,更捕捉和烘托出整个故事的神采所在。

影片最吸引眼球之处,当属在大银幕上淋漓尽致地释放F1这项运动的魅力。神奇的是,编剧皮特·摩根撰写的剧本初稿中,并没有安排任何赛车场景,所有的竞赛就发生在两名主角的个性冲突之间。我很想看看那一稿的剧本,那一定很像导演朗·霍华德和摩根合作的前一部作品《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同样是精彩的双雄棋逢敌手戏,顶尖高手在对对手的尊重下认清自己为何而战,并充分激发出体内的潜能,多么激动人心的主题。增加赛场上的真车实战,也许是摩根不满足于自我重复吧。

此片近期国内上映,宣发机器轰隆隆,两主角的传记文章在各种新闻通稿出现太多,不再赘述。结尾处的短短数秒交替出现的演员与本尊,让人赞佩演员还原度之高。而一些评论所抱怨的,双雄对峙中较明显的“厚亨薄劳”之意,也有比较合理的解释。劳达至今仍活跃在车坛和大众媒体的关注下,并且他精于算计和效率至上的工作方式缺乏戏剧噱头;而亨特在1993年已经辞世,事实考证的不确定赋予主创更大的创作空间,他那花天酒地、纵情狂欢的生活方式,也更具猎奇和戏剧性。传说拉塞尔·克劳曾要在本片出演著名的英国演员理查德·伯顿。伯顿跟这戏有什么渊源?历史上的亨特曾经以一百万美元价格把老婆卖给他,哇喔。

亨特和劳达,两种类型的天才,硬币的两面,天平的两端,世界的两极,不可思议地在F1的竞技场上达成了心灵默契。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觉得用基情来形容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真是恶俗而肤浅。他们之间的是在基情占领银幕之前,存在过的那种纯粹的雄性之间的情感脉动,让人感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盗贼片或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黑帮片中那种久违的当代江湖豪侠遥相守望之意。整部电影讲的是两个男人的抗争,其核心则表现了两种生存方式的冲撞。无论你属于、认同或倾慕亨特还是劳达,都能在找到自己的精神偶像之余,对对立的一方同样心怀敬佩。影片塑造人物之娴熟和讨喜,是它“零差评”的核心原因——任何电影总会有短板,可如果我们已经爱死了它的主角,其他缺陷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影片的赛车场面足够媲美任何一流的动作电影,而且并非单纯的炫耀视觉和音响效果。第一场比赛前投下的不详阴云,为其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阴郁而驱之不散的情绪,拍出了宿命的真意。压轴的富士赛道一役大雨倾盆,引擎咆哮,轮胎冒烟,为两人的决战添上一抹末世气氛,那是玉石俱焚或浴火重生的巅峰较量,在汉斯·季默火力全开的配乐轰炸,诠释了顶级体育竞技片的无穷感染力。鉴于《极速风流》的震撼级视听效果,建议去影院二刷,只有大银幕的体验,才配得上这部史上最强的赛车电影。

 2 ) 冰与火之歌

    《极速风流》这个劣质的片名真是令人生厌,因为此片内在的厚重与力量又岂是这个肤浅浮躁的片名可以概括的。朗霍华德这几年缺乏足够分量的作品来延续以往的辉煌,但是毫无疑问今年的《Rush》为他的创作生涯又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速度、激情、勇敢、毁灭、梦想、荣誉、尊重,在《rush》中均化作赛车一阵厚重的轰鸣声,一骑绝尘。
 
  赛车这项激烈的运动,代表了人类竞技速度的极限,这种极致也伴随着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影片《rush》选择了经典的双雄模式来演绎一段F1往事,朗霍华德的独到便是在激烈夺目的视觉表象之下,能给你非常工整的揭开表象之下心灵的真实状态,不论是《阿波罗十三号》还是《美丽心灵》均是经典的朗霍华德电影范本,《rush》继承了朗霍华德作品的精髓,一方面非常完美规范得完成了叙事,一方面非常工整细致得完成了内在的升华,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电影,这样的电影工匠级别的作品,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
 
  说到朗霍华德,他的电影比较像《rush》中Niki给我的感觉,首先是精密理性的头脑,然后是持之以恒的完美主义追求,稳扎稳打,中规中矩,但是几乎让人无懈可击。影片双雄之二James完全是Niki的反面,花花公子、浪荡儿..都可以成为他的称号,他不爱守规矩,用你能看得到的炽热与冲劲去生活,去比赛,相对于Niki的理性和稳重,James显示出的是火一样高调夺目,这两种性格本该是水火不容,但是最终他们形成为了超越友谊的一种纽带互存关系,他们永远是对手,但也是超越生死的一种知己。本片说是两人在赛道上的竞争,不如说是两人心灵的斗争,虽然表象上我们看到的是两人在赛道上你追我赶的搏斗,但是在感知上,本片给人的感觉是两种人生态度和处事精神之间的对比与博弈。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两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敢、坚持和对胜利傲人的信念,所以在最后一起面对生死与毁灭的时候,他们能够做到惺惺相惜。
 
  充满激情的极速竞技加上两个真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此片没有任何 理由不让人心绪澎湃,它不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男子间亲密无间的作战精神,它应该是那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之后又均深谙“冯唐易老李广难留”而惺惺相惜的两段完全不同的生命轴线。对于这两种人生态度与处事精神的比较和博弈,本片的聪明之处便是没有给出高下之判,而是以一种宽慰欣赏的态度告诉大家正视这两种生命轴线是无高下的,是并存的,是一样绚烂夺目的精彩。这样价值观和生命相悖的双雄,最终相敬,相惜,让人认识到生命的多样与可贵,也为他们那种超越的友谊的相知而感到由衷的动容。
 
  整部影片的叙事和节奏处理均非常的工整细致,不落俗套的用最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比较主流但是又不那么平常的传奇故事。按郎霍华德以往的作品,应该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经营剧本,本片的剧本应该算得上优秀,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没有把叙事停留在表面,在深层次的挖掘出了故事背后真真令人动容的内涵所在,这是最难得的。影片叙事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也没有轻易的放过任何可以加强剧力的铺垫和细节,虽然是类似于传记的七十年代故事,但是本片的剪辑和镜头表现手段却非常的锐利和现代,让这个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焕然一新,在今天仍旧可以让人大呼精神,大感动容。影片最后不是以下结论的形式做道德评价,而是以宽容平和的方式一起呈现(赞美)了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生命轴线,让人看到不同生命之间的精彩与可贵、可敬。此外难能可贵的事,此片男人戏之间的激烈与硬派,让此片看不到太多的主流价值说教的痕迹(朗霍华德之前电影的惯例)。朗霍华德的深厚的电影功力得到再一次的展现,不论是叙事、节奏还是电影内核,他均体现了一个好莱坞工匠级别导演的严谨、规范和认真,从演员选角上与真人的相似度极高这些细枝末节,到整部影片的叙事上的酣畅淋漓、节奏上的稳扎稳打,他对《rush》工整的打磨,细致严谨的经营,体现的正是一种传统老式好莱坞电影的精良与圆润。

    在极限的速度之上,在死神的视线之中,两个迥然不同的勇士由年轻时互相的傲慢转为互相的惺惺相惜,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生命轴线由互斥转为并存,影片便完成了它最终极的使命。君子之交淡如水,英雄与英雄之间不需要虚假的友谊,互相的尊敬欣赏,便是对互相之间最大的褒奖,从James为Niki暴打记者时起,从Niki对James去世表示出伤心时期,两人身上的传奇故事体现的便不仅仅是伟大的竞技精神了,而是一种在人类漫长历史中从未消逝过的精神。

 3 ) 天才与天才 Salvatore Ferragamo 与 Gucci

提前看了一个114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默默的在心里叫了无数个好!
在看之前,心里已有一个预先的判断,一个改编自真实故事的运动题材电影,基调总是励志,一个反面教材,一个正面典型,如此反复,最后邪不压正。

但从James Hunt甫一出场就颠覆了我的所有预期,导演没有俗套地刻意贬低或抬高,只是真实刻画两人的个性,任由观众来判断和喜爱,或者说导演其实内心深爱这两位天才,舍谁都不行。嚣张,风流,冲动,不羁;稳重,严苛,低调,传统;两个都是天才,毫无疑问。但一个神一样的对手要比一帮蠢朋友更难求。

James Hunt就如同赛车界的James Bond,同样来自英国,潇洒不羁,四处留情,天赋异禀,只是更轻浮更玩世不恭。Chris Hemsworth这位留长发有点像Brad Pitt的“雷神“,又一次长发飘飘的出演。James不是反面教材(虽然受伟大祖国的美好教育,我一度认定他是),反而会有许多女人或者男人,就是深深迷恋这样带点混蛋气息的“摇滚叛逆男”。他保留了原始的雄性魅力,却又有孩子般的诸多问题,每次赛前都会因为以命相搏前的紧张、兴奋,会呕吐;冲动激进,只爱鹦鹉,女人都是每个阶段的过客,吸毒嗜酒,爱发火。但一旦上了赛道,技术天才到不用刻意用功,却又大胆到令人害怕。一个令人羡慕的无耻混蛋!

Niki Lauda刻板严谨,甚至让人讨厌,一本正经的样子透露出日耳曼民族的血统,他有天生对车的了解和认知,他不是最快,但却是最稳的。可能担心观众会不喜欢这类性格,导演更多美化了他的私生活,偶尔耍帅,卖萌,说笑。但直到车祸发生,他才成为了”传统意义“上正面的角色,而不是酷哥旁的一个陪衬。热爱家庭,热爱事业,坚持不懈,尊敬对手,更让对手尊敬!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却不得不让人多了份崇敬!

片子亮点实在太多,光影的运营,F1的现场感,上世纪70年代的还原,导演和整个团队的努力让人完全投入其中。为了避免穿越,而跳脱出苦心营造的氛围,F1车身没有使用当时没有的品牌赞助商Logo,比如红牛。而Ferragamo作为当时70年代的赞助商,其曾经的经典Logo也在影片中被还原,还有一些植入也都让人那么容易接受。

影片有许多的赞助商,其中服饰的部分,主要是两个意大利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和Gucci。Ferragamo以其一贯经典优雅的风格理所当然得所以选择了Niki Lauda,Gucci的花美男形象毫无疑问是James的完美搭配。剧中Niki的穿衣风格是当时70年代保守正规的典型,大翻领的西装,格纹绒呢面料,配以皮质的旅行包和F家经典皮鞋,一派稳重经典的好男人形象;而他的太太在婚前的V领连衣裙,楔跟鞋,珍贵皮手包以及婚后深色大衣,也把Ferragamo女人的优雅奢华完美演绎。再说另一边的James,夸张的大翻领深开口衬衫,休闲西装,牛仔裤;特别是他不爱穿皮鞋,把鳄鱼皮鞋放到桌上那一幕,自然而有效;纽约名媛Olivia Wilde扮演的名模也把Gucci的奢华放大到极致,摔门而出的Logo让人过目不忘;可惜结婚的礼服不是他们家的。还有Fiat的植入也是自然而然,中国导演学习起来啊。

戏中还有James的多段露点激情戏,估计到国内是一定会被剪掉,倒是不影响剧情;Niki的拆线镜头略有血腥,女孩子估计受不了。

另外,中文版的译名我不喜欢,弥散着一股庸俗之味;而原片名RUSH,更男人,更直接,更透彻,更原始!

看来此片要冲击奥斯卡,夺冠希望很大;但不利因素就是,除了导演和班底是美国,其他大部分内容和美国的关系不大,投资方也是英国和德国,最后就看奥斯卡的肚量了!

10月就会在中国上映!期待大屏幕的正面RUSH!

 4 ) 一时多少豪杰

与近期上映的类似题材影片相比,本片没有《速度与激情》里劲爆的犯罪故事,也没有《极速蜗牛》里逗趣的卡通形象,本片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把F1赛车这项运动本身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展示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对F1这项运动知之甚少的孤陋寡闻之辈,我姑且大言不惭的概括一下这运动的特点——它本身就如同这部传记片的两位传主一样,可以称得上“风流”二字。

风流倒不见得要如亨特一样御女无数,一丝不苟的劳达一样是风流人物。赛车手的风流,是戴上头盔、握住方向盘的一刻,人车合一,在赛道上风驰电掣,把速度之美发挥到极致;而男人的风流,除了赢得美人的仰慕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一个男人,让自己既嫉妒他又暗自为他叫好,并且知道他对自己的感觉也是如此。电影能将无论是否F1赛车手的观众都一网打尽的诀窍,就在于其十分到位的刻画了这种男人之间的羁绊。

我个人觉得最燃的一部分是劳达重回赛场那一节,尤其是亨特出手教训那个多嘴的记者时,此人形象显得无比伟岸。而片尾闪回的短短几个二位本尊的珍贵画面,则让人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这两年锤哥接片的品味,加上本导演之前抱着丹布朗的几本书整出来的平庸之作,导致了我最开始看到本片在豆瓣上过9的高分感到惊诧不已。实际看过之后,才觉得实至名归。结尾处虽然只有短短数秒,但交替出现的演员与本尊的形象,让人不由得不佩服还原度之高。

走出影院之后,脑海里莫名其妙冒出这么一个小故事,还望诸位不要见笑:

汉末时期的两位青年才俊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联手击败曹操,二人一方面互相佩服彼此的才华,一方面又存了一较高下之心。

两位年轻人把荆州作为了一争长短的舞台,要比比看究竟谁能帮自己的主公拿下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周瑜在关键性的南郡争夺战中不慎中了毒箭,危在旦夕。后来他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勉强保住了性命,却被告知继续行军会激发体内潜藏的毒质而使自己丧命。

周瑜为自己的荣誉而战,带伤上阵,硬是拿下了南郡。虽然在荆州的争夺中失了先机,但他的竞争对手诸葛亮还是为周瑜的死里逃生而暗暗庆幸。接下来,两人又把目光都锁定到了更远的益州。

再次出征之前,周瑜却犹豫了,他思绪万千,经历一番死里逃生,他对很多事的看法在悄悄发生改变,他脑海中不停出现自己的妻子小乔盼望自己回家的身影。在即将踏入地形复杂且多瘴疠之气的益州之前,周瑜最终决定放弃冒险,他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于是这一年,东吴的大都督以健康原因为由辞去了军职。

回归家庭生活,陪在妻子身边的周瑜仍然在默默的关注着诸葛亮的发展,对于诸葛亮最终拿下了荆益二州,他一方面心有不甘,一方面却有点暗自为诸葛亮感到高兴,因为在他内心深处始终觉得,除了自己之外,也只有那家伙配得上这份荣耀。

若干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周瑜享受着含饴弄孙的乐趣,远方却传来了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消息。怅然若失的周瑜缓缓抚摸着琴弦,用琴声来遥祭那一位他平生最大的劲敌与最重要的知己。

 5 ) 说英雄,谁是英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不知为何,《极速风流》让我想起了古龙的小说。 用好朋友钗蕊的话说,就是: 刀,剑,女人。 刀很快,剑很冷,女人很美。 即便《极速风流》是一部卖点明确的F1赛车片,仅靠风驰电掣电光火石急若流星一闪而过之类的词汇,显然还无法形容到这部电影的精髓。这些只能让人联想到花哨的剪辑,近乎炫技的快切。就连卖拷贝之流,也会耍得你眼花缭乱。 然而,除了在三级赛场上的头一回死磕,尼基和詹姆斯并没有在赛场完成针尖对麦芒的频繁较量——至少在电影场面是如此。两个人争夺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进程,大多是以幻灯片形式出现,简单地给出结果。不然就是打嘴炮,竖中指,加上关键的意外和退出,用场外表现来贴近观众。 我们都知道,《极速风流》讲的是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的最大不同,不是战术策略不是赛车好坏不是车队赞助,而是性格魅力的突出与人生准则的相悖。就像开头说的,他们更像两把不同的兵器,刀和剑,有自己的用法,打不同的套路。并且,他们不为周围形势所动,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了生命的燃烧,从未动摇。

如何拍摄F1这项以速度和转圈为主打的赛车运动,多数人可能会想到《速度与激情》系列——一个不断挖坑和补洞的飙车电影。然而,哪怕挂上POV视角,F1赛车大概会令人觉得头晕和无聊。即便放弃紧贴地面,秒速七八十米的镜头,转用航拍和解说员来表现,那样倒是可以直接去看录像转播…… 《极速风流》用了一个传统的双雄模式,这两个人一直对抗,从不合作。他们的性格差异如此之大,就像詹姆斯毫不掩饰地彰显他的男性魅力,长发、身板和筋肉,还有被拿掉的裸臀。而低调的尼基,初次会面几乎没有被老婆视为是一名赛车手。 到了他们共同热爱的赛车事业,两个人付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詹姆斯不要命,不愿错过任何一线机会,积极地挑衅对手。他张扬,骄傲,是天生的明星。燃烧得快,熄灭得也快,仿佛用的是荷尔蒙,是激情选手。 尼基有条不紊,是用脑子在比赛。身在重症病房,心在赛车场。不管是烧得血肉模糊,还是插管子到肺部,虐得观众生理疼痛。他却跟医生说,再来一次。在医院,他烧伤未愈,艰难地套上头盔。一个远近的变焦,瞬间令人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

(OS:单看这一幕电影截图,它有没有让你想起某部经典周星驰电影的经典时刻。戴上它,意味着无怨无悔的人生付出和无可取代的理想追求。) 这部电影不以最后一秒钟悬念来吊观众胃口,即便日本富士山赛道就像德国赛道的重演。可是,很少有人可以想到,尼基做了那样一个选择。正常的好莱坞模式,无非两个人血战到底,拼出来个0.01秒或者0.001秒,两个只能活(赢)一个。但《极速风流》顺水推舟,变成了两个世界冠军的互相注视。真正煽情的大杀器,是尼基的旁白,是蒙太奇的魔力。无需看到詹姆斯的落魄,无需见证他的早亡,因为这是一个世界冠军燃烧生命的终极归宿。 一次次轰油门和欢庆胜利的背后,《极速风流》站在了同一个出发点,结果两个赛车高手却走了不同的路,并且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即便性格不同,他们在有些地方却还是相似的。他们反抗束缚,来自家庭的。反抗偏见,来自那些周围人的敌意和歧视。反抗陈规,来自车队的愚蠢落后。反抗平庸,来自生命和生活本身,为上世纪70年代的F1赛场带来精彩较量和新鲜话题。这就像古龙小说里的独行侠,他们自我得有些偏执固执,天生带有反抗意识,消极的,愤怒的,有心结的,然而,他们都成为了武林顶尖高手,且没有背负任何家国大义。他们只为热爱的东西,不计其他。 不难发现,《极速风流》讲的几乎都是心理战和内心戏。这或许是表现绝顶高手魅力的最佳方式,他们的技术都是世界顶尖,从一出场就好像是,毫无疑义。他们最大的敌人,只能是自己。而赛场上的敌人,则是内心深处的朋友。

女人在电影里也不是花瓶。女人们挡不住詹姆斯的微微一笑,他的人生战绩同样颇丰。至于尼基,顾家好男人一枚,在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感后,表现得有些动摇害怕。不然发现,在对待情感和女人上,这两个人也是彻底不同的。总之,无论是一点即燃,厮守陪伴还是最终离开,《极速风流》的女人,似乎天生就能了解男人。或者,这也是中文译名背后的哲学,极速来自赛车,风流来自女人。说英雄,他们都是英雄。【影咖独家供稿】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6 ) 从正!片!看Rush的一些剧情及车手相关考据(必须剧透)

LZ已经基本脱离跑圈坑了,此文不出意外应该会停更。谢谢大家中肯的建议和有爱的交流,有缘下个圈子再见。

14/1/3更新
大概12月初在PBS看到过一个Lauda采访,让他回忆在纽博格林撞车的前后。除了已经提到的自带上帝光环的车迷,那个让神父滚蛋的桥段也是真的。Lauda说,当时他的确是半死不活迷迷糊糊的,也看不见有人过来,就感觉到有人把手放在他肩膀上,还在念些什么。他一想坏了该不会是神父吧,心里呐喊“我还年轻我不想挂”,然后对神父说get out(你没看错他真的没有说f打头的那个词)。

……

==============预告片version(已删除错误预测)============
这两天把Rush的几个预告片翻来覆去看。F1那点老料真是,放到现在来都是钻石梗,现在围场的相爱相杀戏码跟那时候一比简直就是战五渣,逼得我开日志。在期待正片和这篇日志预测的契合度的同时,也请大家默默给一帧一帧拉预告片拉到虚脱的LZ点个蜡烛。

1.Hunt和Lauda的相识
不得不说Ron Howard这个常年拍伪传记片的家伙,不腐则已,一腐大概就能占据好莱坞导演同人男三甲。看看这台词:"Who's that?" "It's Niki Lauda. He's just been signed by Ferrari." "Then he is nobody."
Hunt和Lauda在1971年开F3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最官方逼死同人的是,而且他们在伦敦的时候还曾经住过同一间公寓。看看风流汉子是怎么毁了纯情少年的贞洁(并没有)的,“有次Hunt为了在房舍中替自己的朋友举行生日派对,竟因此怂恿Lauda独自出外逛街,而Lauda在回顾时也指出Hunt身边的东西令人「脸红」, 并对Hunt与女伴「左拥右抱」的习惯,他说这正是Hunt的「专长」”。
好吧我错了,早说了不该低估爱抚一圈的狗男男们的。

2.Hunt及其家属
Olivia Wilde姐姐在片里饰演Hunt的第一任妻子,Suzy Miller。
预告片里Miller和Hunt初见是在P房里。实际上Suzy是个退圈模特。她和Hunt是74年在西班牙的一个party上遇见的。(此处已证实)(所以之前一直在和伦敦小Niki同居么……)
Hunt在认识Miller的几个星期后就求婚了,很快便在74年10月份成婚,预告片中也有婚礼镜头,可惜现实似乎没有银幕上那么幸福,甚至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具体婚礼逸事可参见http://bbs.hupu.com/1730685.html
1976年底,也就是Hunt和Miller结婚一年半后,Hunt就用一百万把自己老婆卖给Richard Burton。其中的故事很复杂,在上面放链接的贴子中有详细阐述,看起来电影也没拍到那儿,不做考据。
Hunt的私生活极其混乱,具体也可看那贴。空姐梗在预告片里有出现,搂妹子什么的不用说,交过的女友更是数不胜数。记得当年要把Hunt搬上银幕的消息传出来以后,有亲友开玩笑说:“这片要是大陆引进,估计剪出来只剩片尾字幕了。”
还是在西班牙,1982年秋天Hunt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Sarah Lomax。次年他们结婚并生育了两个孩子。1989年他们离婚,理由是Hunt承认和别的女人有染。
1989年,Hunt在Wimbledon(没错,他1982年就搬过来了,强烈怀疑是为了看网球)遇到了Helen Dyson。这姑娘当时是个餐厅服务生,比亨特小18岁,因为怕父母反应过激一直瞒着家里偷偷和Hunt谈恋爱(真·纯情少女啊……)。虽然亨特遇见她的时候已经过了42岁生日,但她的确改变了Hunt许多。他开始戒烟戒酒,健康生活,甚至还养了一只鹦鹉(那只鹦鹉后来还得了啥啥鹦鹉大赛的冠军囧)。看起来Hunt在兜兜转转了大半辈子后终于要步入正轨了。
可是上天偏偏不许。1993年,就在Hunt向Dyson求婚成功的第二天,他死于心脏病突发。

3.Lauda及其家属
Lauda的第一任妻子叫Marlene,1975年也是在一party上认识的Lauda。(正片里说是在Clay Regazzoni的趴体上,有待考证)而且,这位姐姐也是个退圈模特…………顿时觉得皮法这对“你找啥女人我也找啥女人”的桥段只能算致敬老前辈。
Marlene给Lauda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就和预告片里的镜头一样,Lauda在复出新闻发布会上特意感谢了她:(原话)"Marlene must have been terrified by my face, but she only made me feel that I was a great man and gave me the will to get well."
预告片中有Lauda开车带Marlene出去兜风,因为开得慢而被Marlene调侃的一段,这个也是有渊源的。Marlene曾经形容过Lauda私下的驾车风格"slow, safe and always with a seat belt"。
不过这场婚姻在经历过Lauda两个巅峰期以后走到了尽头。Lauda私底下脾气不好,生活没有计划。他在Salzburg的家中时,不是在车库、花园晃悠,就是逗狗,啥正经事业不干。Marlene拖着迟迟不和他离婚也是因为孩子的成长问题。他们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在从事和赛车有关的工作。一个是赛车手,Mathias Lauda ,去年在开GT1,哥哥Lukas则是他的经济人。
这位F1历史上最伟大的车手之一新晋成了梅赛德斯的挂名主席,经常说些糊涂话,并且专注黑某芬兰车手一百年,出息。

4.挥旗的镜头很明显,德国旗,1976年德国站纽博格林赛道,Lauda大撞车的那站。

5.预告片中,比赛前的阴云密布不仅仅是导演为了展现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隐喻,那天赛前纽博格林的确下了雨,而且在比赛中断断续续下着。

6.在现实里,Lauda撞车以后又有两辆赛车撞上了他,分别是Harald Ertl的Hesketh(Hunt的老东家)和Brett Lunger的Surtees。

7.Hunt: “I feel responsible for what happened.”
Lauda: "You would, but watching you win those races when I was fighting for my life, was equally responsible for getting me back in the car."
虽然现实里这俩人都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但Hunt的确做了一些激励Lauda回到赛场的事。他在无法探病的情况下寄出过一个充满挑衅的电报给Lauda,促使他以奇迹般的速度回到赛场。

8.基本上所有下大雨的镜头,都毫无疑问是76年底收官的日本站。Lauda在正赛第二圈因为雨势太大,觉得不安全而退赛。

9.现实里,Lauda复出后的76年剩下几站没有拿过一个分站赛冠军,尽管他在归来后的第一场就拿到了第四的好成绩。预告片里有他伤后车队工作人员把他抛起的庆祝镜头,这应该是76年倒数第二站美国大奖赛,只有那站Lauda以第三的名次上了领奖台。

10.Hunt打人的镜头有两个。一个是把迈凯轮工作人员打到在地,一个是打Lauda。虽然Hunt是除了名的暴脾气,但在围场里打人什么的事还是不常发生的。前者确乎发生过,但那是1977年的事了,后者则无记录。倒是在F3的时候,Hunt在70年的水晶宫F3比赛里把试图在最后一圈超越他结果却发生碰撞致使两人都退赛的Dave Morgan暴打了一顿。

11.预告片中Hunt说"I can beat this guy, trust me"的对象应该是当时迈凯轮的经理Teddy Mayer。虽然实际谁都不知道Hunt是否真的主动找过他,但的确他把Hunt签下的,以填补传奇车手Fittipaldi走后留下的空缺。

12.预告片中有Hunt光脚在地上拍打的镜头,Hunt在围场的时候经常这样,穿T恤牛仔裤并经常赤着脚参加各种有国际性企业老板主席,媒体高官出席的活动,这几乎算是他给人的标志性印象之一。

13.1分29秒版第41秒锤哥的那个眼神,真·Hunt也有一张角度一样、构图一样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让我觉得锤哥不会把Hunt演砸。

14.预告片里Hunt在门外看Lauda的新发什么的也是大腐男的杜撰,真Hunt哪有时间去,泡妹子还来不及。

以下纯关于现实。

15.LZ的心头好CP一直都是相爱相杀的类型,这对恰好中了命门。Hunt在夺得年度总冠军后说,“不论按哪条人文规则,我都不应该成为一位F1的世界冠军。”Lauda也在后来的场合里说过,“我的确一直在嫉妒他。”

16.Lauda在很多年以后说起撞车那天早些时候发生的事。“在我出发前往纽伯格林去比赛之前,有位车迷要我在签名下面写上日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场比赛了。”听起来和Senna大神在撞车身亡那天说的“我不想开了,我想去钓鱼”,格外相似。

17.说回Hunt。他生前送过他爸爸Wallis Hunt一瓶1922年的红葡萄酒作为六十岁贺寿礼,他的朋友们在他的葬礼后分饮了这瓶酒。恐怕Hunt自己也没有想像过这样一幅图景,是非功过,尽在觥筹交错中诉说。

18.Hunt在80年代经历过大的投资失败。有一回Lauda把Hunt约出来吃饭。Lauda这么形容那个时候的Hunt:“他自行车轮胎都没气了,我帮他买了份午饭,给了他点钱。但我告诉他要重新振作。要戒酒,还有其他那些习惯。”
后来Hunt的确开始慢慢恢复,给BBC当解说员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19.很久以后,有一位同样金发碧眼,同样酗酒成性,同样特立独行的赛车手发疯一样地崇拜他。他用James Hunt的名字参加家乡的比赛,把James Hunt的名字和画像印在头盔上,把大老板伯尼气得要命,觉得他在给这部电影做植入广告。他和James Hunt一样,拥有一个虽然再没得过但传奇无比的世界冠军。

20.Hunt曾经说过,“这就是后面所发生的事情。因而我们没有像修道士那样生活。我们尽情享受生活。”
一世风流,理当如此。



这篇东西LZ一开始只是打算做个轻松吐槽,没想到越写到后来越沉重。那年F1太多政治加持太多利益纷争,唯有他们在赛道上的鲜血和汗水才真实纯粹。
愿他们的历史永存。


参考资料:http://bbs.hupu.com/5817959.html

 短评

去看了Rush,也不知为什么从Niki事故之后眼泪就止不住流[泪]影片把70s拍得好美。最喜欢Niki载着俩粉丝和老婆突然开快车还有James暴揍记者那段.

3分钟前
  • 蛋挞
  • 力荐

2013年看的最后一部片子,颁奖季观感最佳,激情澎湃。不过目测与2011年《勇士》同等命运

5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想起来一开始不喜欢王大锤和后来非常喜欢王大锤都是同一个原因:太像野兽。导演很好的使用了这一点

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人生难逢一知己,为了两只激情四射的男主,必须高分! 导演手法也是高明,各种镜头,音乐看的我心脏都快爆破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本片 只能是“燃”!!! 燃爆了!!!

11分钟前
  • 曾经我是一朵花
  • 力荐

“幸福是敌人,让你变得软弱,让你开始怀疑,突然就有了放不下的事”、“别把生命中的敌人当成一种诅咒,这也是上天的恩赐。智者从敌人身上学到的,比愚者从朋友身上学到的还要多”、“人们总是把我们当成对手,但他是我喜欢的少数人之一,我所尊重的更少数人之一,他依然是我唯一嫉妒的人”最后泪目。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剧本工整、角色性格突出、慢镜摄影很迷人,导演编俱佳的秋季好开端!喜欢F1的车迷会尤其激动,电影不仅讲了认真刻板/风流潇洒的两位好车手的故事,更是在说“成功的人生不会只有一种模式”“有最好的对手是自己的幸运”。劳达和亨特都是布鲁赫和锤哥表演生涯最好的角色,两位真挚的演出令人感动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有时候男人味与长相真没啥关系·····

18分钟前
  • 黎声如雨
  • 力荐

有点武侠小说的感觉,双雄对战,冰与火的两种性格,并形成对立。既有对决,也有英雄惜英雄。像片中说的,越速度越危险,越接近死亡也越让人兴奋。这也是我们喜欢赛车或此类影片的原因,还是刺激。大量的特写有参与感,并让你将注意力更集中在那个世界。原来两人现实中关系不错,早期就是室友。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直觉得朗·霍华德是个很老派的导演,就像还活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他拍的东西都是工整的类型片,叙事手法和故事的切入点也常常很俗套,但最后美式主流价值观的故事总会让人感动。这部电影就是如此,一开始的刻板叙事很模式化,但慢慢的一切都不一样了,片子工整到可以拿来当编剧教学素材。★★★★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其实niki换成抖森演我肯定就给五星了,现在最多3.5看在露屁股的面子上好吧4星

22分钟前
  • 玄XX
  • 推荐

名副其实的又名:速度与基情。无论是“速度”还是“基情”的表现都到位,还有大银幕上超乎想象的画面感和视听冲击,再配上汗死寂寞的那一抹大提琴,想不受欢迎都难了。

2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1997年,电视机前的我,摩纳哥雨中的那辆红色5号;今天,大银幕前的我,纽伯格林雨中的那辆红色1号,和铃鹿雨中的那辆红色11号……到最后,劳达心里都是妻子,亨特心里都是劳达。

30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现在明白为什么metacritic上面目前评分会是88、5个好评2个满分了,真是挑不出毛病,不管是从F1饭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观影者的角度来说。镜头满分,故事节奏+情节安排满分,音乐满分,演员满分,Peter Morgan的Q&A满分,NIKI的贡献也满分!我的意见:不去电影院看后悔!哈哈

32分钟前
  • 大吉!兔兔
  • 力荐

這部雙雄電影最特別之處在於設計了價值觀人生導向完全南轅北轍的兩人(而不是過往經常使用的身份對立),原來亦可以惺惺相惜,尊重,欣賞。霍華德拍攝競賽電影慣有的明快節奏加之炫目的長焦攝影,值得一看

3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速度与激情请把名字让出来!看的热血沸腾!!!运动电影也可以这样好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其实谁最爱赛车谁最理解赛车根本不重要啊,有精彩的对决就够了么,F1每年的直播也这样拍吧!PS,DANIEL好性感,对锤哥这类大金毛阳光灿烂型永远无感。。。

40分钟前
  • 绊倒大象
  • 力荐

实在忍不住热!泪!盈!眶!那种命中注定的碰撞,那种挑战极限的悲壮,那种被爱恨冲刷后的惺惺相惜——没有伟大的对手,何来伟大的传奇?配乐燃得我心都快!裂!开!了!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难得见到演员不及原型美的电影,当然了锤哥倒是史无前例的性感,就像这个故事和这个运动一样性感,我竟然被niki最后的几句话和几个闪回闪出了眼泪!直男的友谊!!!

4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在这里引用Kimi的一句名言:“My life would be much more easier had I been a f1-driver in the 70’s with the guys. I was definitely born in the wrong era." 我是否生在错误的时代? 四星给电影,五星致那个年代最纯粹的赛车。

48分钟前
  • Mella
  • 力荐

且不说特效,光说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感(oops,我是想写性格的)冲突描写就可以把本片列入近二十年最好的赛车电影了。对了,近二十年来有过什么赛车电影吗?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朗霍华德可以把每年的F1决赛都拍成一部电影。

51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这是一部被完美演绎的赛车传奇,男人可以从nikk身上找到荣誉感和责任感,男孩可以从james身上感到无限激情,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对赛车同样的爱…

56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