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的孩子

记录片其它2017

主演:阿布·乌萨马,艾曼·乌萨马,乌萨马·乌萨马

导演:塔拉勒·德尔基

 剧照

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2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3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4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5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6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3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4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5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6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7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8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9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0:35

详细剧情

  塔拉勒·德克回到了他的家乡,在那里他获得了一个激进的伊斯兰家庭的信任,并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长达两年多。他的照相机提供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洞察,了解在伊斯兰哈里发长大意味着什么。

 长篇影评

 1 ) 因为爱,他让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这部纪录片是第一次对恐怖分子进行近距离地观察和纪录。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是叙利亚人,因为2011年开始的叙利亚内战,他不得不离开故土,流亡德国。

2014年,他伪装成同情圣战的战地记者,混入了一个叙利亚北部的恐怖分子家庭,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两年半。

这部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6。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恐怖分子——阿布·奥萨马。

他是8个孩子的父亲

像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们。

但这样的爱,却因为他的极端主义思想,变得可怕。

他是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的狙击手,同时也是扫雷专家。

阿布对孩子们的爱,与恐怖主义难解难分。孩子们的名字,全都和恐怖袭击或恐怖分子相关。有的孩子的名字,是为了纪念9·11的发生。

他最爱的大儿子,名叫奥萨马,是为了纪念基地组织的创始人本·拉登。

在他心中,对恐怖主义的狂热,与对儿子的爱,已经交缠不清,很难分开。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待生命,异常残忍。他们日常的玩乐,和正常孩子也都不一样。

——比如杀鸟。

大儿子奥萨马抓了一只小鸟,把它交给弟弟哈塔布玩。

小鸟啄了哈塔布一口,于是,他们决定杀了这只鸟。完成之后,刚刚学会走路的哈塔布向父亲邀功:爸爸,我宰了它

奥萨马开心地说着他们杀鸟的过程:

“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

还没成年的孩子,已经目睹过爸爸斩首“敌人”的画面,并以此为榜样,在动物身上练手。

通过杀鸟,阿布完成了对孩子的一次残忍教育

——比如做炸弹。

模仿爸爸的工作,把炸弹埋在土里。

——比如打架。

因为有人骂了他的信仰,他就打回去。然后向爸爸告状,爸爸会教训那个冒犯真主的孩子。

而他们的爸爸——阿布,也为孩子们的残忍而骄傲

他会跟朋友炫耀,刚学会走路的儿子,看到女孩子出门,就会拿枪对着她,想要射她。

他甚至怂恿自己的儿子:如果看到女孩没戴头巾,就可以开枪射她。

尽管,这个小女孩是阿布的亲侄女,而且才刚刚2岁。

别以为是玩具枪,这些孩子拿来玩的都是父亲用的真枪。

阿布非常肯定,等孩子长大了,要把他们都送上战场。

或者不如说,他生这么多孩子,就是为了把他们都送上战场去送死的。

因为这些恐怖分子相信:

“每有一个孩子被杀死,将会另有一千个孩子出生。”

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全都源于他们的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思想。为了实现他们狂热的“理想”,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同时,对自己的牺牲也毫不在意。

在一次扫雷中,阿布被炸掉了左脚。

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这是“真主的旨意”,开始转作幕后工作——制作炸弹,继续为组织效力。

他也丝毫不动摇,继续把十二三岁的儿子们送到恐怖组织训练营,接受残酷的训练。

训练营里条件极其简陋,十几二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破败的房子里。

每天的伙食,只有7颗枣,“喂蚂蚁都不够”。

而训练的内容,更让人震惊: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胆量,教官用真枪实弹,对着他们的头边射击,孩子们不能动弹。

万一不小心被射中,教官也不会对此负责。

在训练营,孩子们继续被灌输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思想,要他们追随基地组织。

训练结束之后,合格的孩子,会被挑选出来,送往更高的训练营,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接着,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会被送上前线,走上他们的父辈的道路,参加恐怖袭击。

最后,大儿子奥萨马表现出色,被选上继续训练。

小他一岁的弟弟艾曼则被淘汰,回家继续读书。

兄弟俩的命运,可能从此变得截然不同。

这时,导演也返回了德国,与这一家人分别。

02

影片上映后,得到诸多好评,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但导演塔拉勒·德尔基,却收到了恐怖分子的死亡威胁,可能从此再也无法踏上故土。

他以生命为代价拍出的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

这些恐怖分子是什么样一群人,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这些人,可能和正常人一样,也有父爱、亲情。但对极端主义的狂热,扭曲了他们的正常情感,让他们可以送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而最可怜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们可能从小就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对生命极端残忍,也有很大可能,会走上和父辈相同的道路。

这样的死循环,才是恐怖主义最可怕的地方。

这样的死循环,有解吗?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扎克•伊博黑姆

2014年,他上TED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变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父亲是埃及裔美国人,因为策划恐怖袭击而被判刑、入狱。从小,父亲会带着扎克接触恐怖组织成员。这些人,他都亲切地称为叔叔。

还不到7岁,父亲和叔叔们,就会带他去打枪、训练,给他灌输很多关于种族、宗教的偏见。但在学校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和社会组织之后,扎克开始意识到,父亲所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一个人的种族、信仰、性取向,和这个人的性格没有任何联系。”

而最终,他也完成了对父亲道路的超越:

“暴力不是宗教或种族与生俱来的,儿子并不需要走上和父亲相同的道路。“

与此同时,伊博黑姆也提醒大家,伊斯兰信仰与恐怖主义不能画上等号:

“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群体,都会有一小部分人,对他们的信仰太过狂热,以至于认为他们应该用各种方法,让其他人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

这次新西兰极右翼恐怖分子对穆斯林的残忍行径,也让我们看到:

有问题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利用狂热的意识形态,把暴力行为和极端思想合理化的恐怖主义。

伊博黑姆的反省与超越,让我们看到了解开恐怖主义死循环的希望。

而这样的希望,即使在生长环境更糟糕的阿布的孩子身上,同样可以看到。

被哥哥问到为什么不一起去恐怖组织训练营时,艾曼回答:

“我更想去学校”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比在训练营里更灿烂的笑容。

虽然不知道这样平静的校园生活可以持续多久,但希望也许就藏在孩子心中埋下的爱与理性的种子。

在即将分别时,艾曼为即将去训练营的哥哥朗诵了一段课文:

“你要教我们什么是爱与快乐,因为那在生命中很重要。”

也许希望就在这里。

微信搜索添加公众号:

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不定期推送有温度、有思考的影视推荐文章。

你的点赞与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2 ) 论伊斯兰教为什么这么容易成为恐怖主义温床??

导演的不易,给四个星吧

本来我还在奇怪伊斯兰教怎么这么容易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就明白了。

纪录片里面提到了一个古兰经的内容,关于勇于杀儿子祭祀,最终被首肯用羊替代儿子去死。听完这个故事我是很震惊的,我原以为这些恐怖分子所接触到的《古兰经》估计是被恐怖头目们篡改过,意在洗脑控制。但是我查了一下,还真有这回事,详情看以下:

古尔邦节的起源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有“牺牲、献身”之意,因而又称“宰牲节”。 据古兰经记载,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 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 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 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真主让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 真主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这确是明显的考验。”。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

那么看完这段教义再来看佛教的经典《僧伽吒经》:

父母回答说:祭祀天神必得安隐。儿子回答父母:当迅速祭祀,以求获得安乐。速到天祠,问守庙人,这时他的父母来到天祠中,烧香求愿,守庙者说:天神嗔怒,须杀羊、杀人来祭祀。你的孩子可以获得解脱。这时父母自己思量: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既然贫穷,假若天神嗔我的儿子,他必然死亡。假若天神欢喜必然获得大恩。这时父母迅速回家,尽卖家财,买得一只羊。父母又对其它人说:贷给我们金子,我们十日内就归还。假若我们没有办法换钱,我们就做你的奴仆。父母获得金子来到市场买人。所买到的人不知道自己要被杀来祭天祠,病人的父母愚痴、无智竟不回家,直接来到天祠对守庙者说:你速为我设祭天祠。这时父母自己杀羊、杀人、燃火祭天。然后天神告父母说:你们不要恐怖,我保护你的孩子,使他获得安隐。 这时父母踊跃欢喜,这样说:天神给了我们大恩,使得我们的孩子从痛苦中解脱。这时候父母欢喜还家,看见儿子已经死去。这时父母看见孩子已经死亡,产生极大的愁恼,如同箭射入心脏,绝望而死。释迦牟尼佛告药上说:善男子,接近恶知识也是这样的。这时药上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这样的众生堕在什么地方呢?释迦牟尼佛告药上菩萨:善男子,你不要问这件事。药上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愿佛慈悲,讲说这样的人堕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告药上菩萨说:善男子,你现在认真听讲,那个人的母亲堕在大叫地狱之中。那个人的父亲堕在众合地狱。那个孩子堕在火烧然地狱。守天庙者堕在阿鼻大地狱中。

看完之后就明白两者教义的差别了吧,也就明白了伊斯兰教容易诞生恐怖主义不太奇怪了,对于他们来说,活在自己的感官,欲望的世界里是最正确最令人迷醉的事情,杀害其它物命而成就自己是最正确不过了的事情,而佛教则讲众生即我,我即众生。其实也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道理,换个角度去思维,我们科学上从物体到分子再到原子到粒子到夸克,最终观察到的到底是物体还是精神体或着是磁场的凝聚,频道的转换?

听到这里也许很多人日常钢那你不吃肉吗?吧啦吧啦的?我确实还吃肉,但是我与钢筋们所能理解的狭隘世界观不太一样,什么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我不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伤害其它物命就是它们本该的宿命。我觉得正是因为难以逃脱“宿命”,才令我堕落成"人类",毕竟如果愿意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跳出三维空间角度去看待一下,人类并不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存在。

其实再认真想想,纪录片里的恐怖分子不过是活到"极致"的我们的另一种投射。曾听说"没有绝对善恶,不过是因为筹码不够"身负巨债的人很明显在"恶"的天平秤更容易失衡倾斜。恐怖主义的头头是否真信极了"真主"我不知道,但是很明显底下的恐怖分子们的财富,精神乃至人格是被作为韭菜一般被培养收割的。而恐怖分子的孩子们也是作为新鲜的,数量大的韭菜一波又一波的被养成,最终被收割。难以逃脱的宿命,他们无奈又可怜,可恨吗?当稚嫩的手掌玩弄死一只无辜鸟儿生命的时候,欢快的笑着,它们,他们本该如此。真的是"本该"吗?又如何逃脱不堪的宿命?人间是否值得?最后只愿一句佛号念到底,从此不做局中人。

 3 ) 恐怖的世界

影片最后导演叙述那段话,“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很久,圣战者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一遍又一遍”,这就是他们自认为的生存价值,传给他们的孩子,一代又一代的用这种极端恐怖的思想传承下去,他们追求的一个公正的哈里发国,他们认为战争会让他们走到他们梦想中的世界,这种思想多么的荒谬,很难想想把所有孩子按这种恐怖主义培养出来,他们真的成功了会如何建造出一个公正的国家,这很可笑,这些人不惜付出生命,送出自己的孩子,割舍亲情,是为了那些达不到而且没有结果的目的,这就造成了,这种恐怖而悲哀的世界。

 4 ) 文明的盗火者与无法逃避的恐惧

“哪怕在世人眼里题材再黑暗,拍摄对象再不堪,我仍相信每一位导演都是怀揣着去找寻无尽黑暗中最后一星光亮的梦想去拍摄的。他们就是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文明,用手中不大的摄像机盗取太阳神车的圣火。哪怕很可能被火焰灼伤。”

这是徐捷的论文《真实的陌生感——浅析独立纪录片的力量来源与现实困境》结语中的语句。说实话这篇论文真的很烂:一篇学术论文中出现了如同二流营销号使用的煽情修饰话语,显得写作态度可疑。但某种程度上,用这段话来形容《恐怖分子的孩子》的导演Talal Derki再合适不过。这位“盗火者”带给我们的,是每个文明社会的成员不曾经历甚至无法想象的恶毒的火苗。而使我们颤栗的是,我们内心深知这样的不义与邪恶真实存在,和我们存在于同一个世界。

我们恐惧,因为我们知道那是真实

越是逼真的噩梦,越会使我们感受到恐惧。出于我们的人性,我们永远畏惧于“未知”,这也是所有恐怖片一直在表现的主题。但唯一比“未知”更加令人恐惧的,则是“真实”:同未知的不可预期性带来的缺乏安全感不同,真实的恐惧所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法躲避的恐惧。

《恐怖分子的孩子》的底色,是一种粗粝的真实。创作者带着摄像机同Al-Nusra(部分媒体译作努斯拉阵线)的创始人 Abu Osama 一家一起生活了两年半。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每天一起祷告、一起生活,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这位恐怖分子的孩子们,记录着这些本该是孩童的生命,如何被极端思想左右,如何成为新的恐怖分子。

纪录片的主角之一,12岁的Osama,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时,便冲着镜头开朗地一笑。但同样是这个开朗的男孩,在不久之后就同兄弟一起虐杀了一只小鸟。杀死鸟儿的Osama自豪地对父亲说:“我们把它的头割了下来,就像爸爸你对那个人做的那样。”

面对镜头开朗的Osama
被虐杀的鸟儿

围坐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模仿着周围的成年人自己制作炸弹。一个矿泉水瓶配上各种化学原料。孩子们开心地看着自制炸弹在沙地中爆炸。

围坐在一起制作炸弹玩耍的孩子们

同样是Osama,面对着失去左腿的父亲,会伤心地哭泣,会一个人在野外出神,认真思考的脸上写着的则是悲怆。可他最终再次走上了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道路。从最开始会在夜里抱怨教官对自己太严厉的孩子,成为了拿上枪熟练的“战士”。

被训练成“战士”的孩子们

以上这些镜头基本上都没有过度血腥残忍的画面,可每个人观看之后,感到的都是令人后背发凉的恐惧感。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可怕的事情真实存在,正在发生。正是纪录片所特有的这份‘“真实”,塑造了最高级的恐惧感。

他是恐怖分子,也是父亲

很难说Talal Derki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对于Abu Osama的定位究竟是恐怖组织的创始人,还是孩子们的父亲,但至少从纪录片最终展现的效果来看:在受众的眼里,他既是一名父亲,更是一名恐怖分子。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作为恐怖分子,更加可怕;作为父亲,更加残忍。

诚然,作为父亲的Osama对自己的孩子时常流露出温情的一面,特别是抱着小儿子玩耍的镜头,会使很多人为之动容。Talal Derki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作为父亲的Abu Osama,深切而真诚的爱着自己的孩子。同样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孩子们送上战场,为了他们的“事业”和“理想”继续去战斗。

同孩子玩耍的Abu Osama

无论站在何种立场,这都是一种违背所有现代文明的共有的价值观的做法,作为父亲,Abu Osama有着一整套自洽的、混合着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合理地解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站在任何现代文明的角度,这都是一名无比残忍和可怕的父亲。

纪录片的职责是记录,不应带有立场,但成功的纪录片一定会使观众思考,使受众有自己判断和立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片没有任何正面指责恐怖组织的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再成功不过了。

纪录片的结尾说到,Ayman和自己的兄弟Osama由于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渐行渐远。

而纪录片创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的“盗火者”Talal Derki带给我们的影像告诉我们,被极端思想左右的人民和土地,正在同现代文明渐行渐远。

 5 ) 战争才是恐怖主义

当战争降临家园的时候,人们为了免造屠戮,只能选择站队,不管这场战争侵略战争,宗教战争还是什么其他的,战争本身就是恐怖主义,试想一下当年法西斯侵略我们的时候,可能为了不当亡国奴我也会不计一切的去抗争吧,既然是抗争那手段就没有什么正大光明可讲了,不是你死就是我忘,所谓的恐怖主义也就诞生了吧

 6 ) 就这?就这?就这?

噱头十足

一位大哥回归家乡,卧底激进分子家庭,朝夕相处拍摄。听着有点卧底ISIS的既视感,听着挺震撼,而且吸引眼球。

ISIS版无间道?惊心动魄?瞠目结舌?

(话说回来,这位大哥真的要是无间道,估计没命出来)


内核不足

可惜拍摄剪辑内核动力不足。

战争的泪痕,女人和孩子。主体是以孩子为出发点。

女人估计绿教因素,没法拍摄。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恐怖分子的孩子不去搞暴恐,难道去华尔街上班?不过说实在绿教和可可豆一样是世界的三大(⊙o⊙)哦之一。

首先男主,一堆娃娃的父亲,目测早年受过政府迫害,后来活着出来了。

紧接着反政府和政府干起来,这哥们负责排雷,有时候也去打野,98K打打狙啥的。

平时就是抱抱娃,给娃娃学前教育。类似这都是某主的旨意,跟着某主没错。

孩子们也是乐于看他爹斩首敌人,一家人其乐融融。还说等孩子们大些送去儿童团,为绿教大业添砖加瓦。

当然几个孩子也就和暴走族的小盆友玩,不和学校里的孩子一起玩耍。而且有点敌意学校的孩子。


笑点十足

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某次排雷发生意外,男主的左jiao没了。

男主十分沮丧啊,反正是某主的旨意,算球了,咱认了。

回到家一群娃娃围着哭丧,女人们也在隔壁哭的伤心欲绝。男主本来没了jiao,很是郁闷,而且我又没死,告诫女人不要再哭。

男主告诉自己的长子,不要哭,这都是某主的意思。(横竖都是某主)

虽然jiao没了,但是事业不能挺,男主寻摸着,下他一窝崽,最好是双胞胎,这样就能壮大武装力量。

jiao没了,咱还有手,搞点小工艺品还是能行的。汽车炸弹啊,雷管,炸药啥的。

孩子们被送去少年团,搞个先进积极分子。有事没事打打CS,被人拿枪指着头。或者是拿枪指着别人的头。戴个头套,挥舞小旗,然后高喊一句oooooo


精神十足

男主干的大业那是为绿教谋福祉,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当然少不了某主的指点。

然后一切趋于精神胜利大法。

男主干仗这是某主的旨意

男主jiao没了也是某主的旨意

男主疼的要吃药(某主让你忍忍)

反正某主适用于全方位360无死角,当然男主只是一个马仔,能懂得道理就这样了。

一句话,痛苦不落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有多痛。

 短评

把评论里张口闭口消灭穆斯林的人都送到叙利亚大概比片子里的人恐怖十倍

5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在孩子运动和学习战斗的生活,不断在他们身边近处开枪。这是一种精神催眠,和强制麻木。对死亡的恐惧麻木后,会更容易被捏造精神。我们影视中危险的剧情,仅是他们的日常,命运何其无常。

7分钟前
  • 枫影
  • 力荐

心情非常沉重,能够深入恐怖分子家中取得其信任并与他们生活两年本身已经不易,无论排雷拆弹还是射击都近距离拍摄记录,导演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可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眼中,恐怖分子只是一个单薄的符号,代表着杀戮仇恨极端,但导演向我们展现了恐怖分子的复杂性,他们可以因为价值理念杀人不眨眼,也可以像普通父亲一样亲吻孩子,也会因为打架教训孩子。有样学样砍小鸟的头,做土制炸弹取乐的孩子,也会因为父亲受伤痛哭。在镜头里,女性是缺失的,没有妻子,没有女儿,在男人眼里妻子是会争风吃醋的生育工具,拿儿子用枪指着不戴头巾的女孩当笑话讲,即使她只有两岁。那个曾经出言冒犯神被父亲痛打的孩子,最终入选圣战训练营,等待着为信仰而战。他们总说the war will go on forever,真的希望有结束的那一天。

11分钟前
  • 🐠
  • 力荐

生在那个国度确实也生不由己,从小耳濡目染被灌输的思想都是有毒的,就好像是种下一颗有毒的种子长出孽果。孩子们本身没有树立价值观的年纪本来无忧无虑,这个极端主义分子父亲却不依不饶的教育他的孩子们走上极端,这个循环太可怕了

1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完全缺位的女性形象,真正的“如父如子”。

2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很可能是受现实环境的限制,这个题材的纪录片通常都缺乏一个明晰的叙事线索,而流于素材的堆积。但这一部至少采集到了一些非常难得的好素材。

2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无法搅动这一池浑水,只能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巨大的悲剧不停地发生。

26分钟前
  • 好朋友陶德
  • 推荐

单是题材,就绝对值得高分!相比白盔那些假大空的戏子和骗子,这个导演真正深入进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以同情和支持他们的圣战事业为借口,拍摄到了父业子承的可怕现实,也揭示出中东永无安宁的悲观内核。安拉胡阿克巴总是挂在父亲和8个男孩嘴边,而女性可以想象并能理解的,在这个纪录片中完全缺失。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世袭基地组织的努斯拉阵线,与政府军、苏俄、美国乃至ISIS统统为敌,哪怕排雷的父亲被炸没了腿,孩子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到训练营,一个个成为圣战勇士。“他们杀我们一个人,我们涌现100个,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2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叙利亚】接近冷血却又残酷的视角,没有批评更没有讨论,只是一股贯穿着的漠然。就像跟着枪声一趟一坐、即将接替父辈任命的孩子那样,恐怖主义所带来的伤害和阵痛远远超过了分歧和战乱。

3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很久,不同的道路已将我们分离

35分钟前
  • nickshmurda
  • 推荐

尚好的独立纪录电影。不考虑选题特殊性,素材组织与表达呈现处理的很见功力:创作者主观表达极其克制,更多的是通过影像材料的调度达成“无言的互构”实现叙事,镜头对情境的感情投射让人能够观看下去、思考起来。影片的架构始终紧扣标题:作为恐怖分子的父亲的生活、作为恐怖分子的孩子的生活,各自独立、各自交互,甚至各自对抗,合成了一个特殊时空下特殊对象的生活史:孩子们怎样耳濡目染的在日常嬉戏中也被恐怖主义行为方式影响,由此达成建构。宗教极端思想在这里不是以歇斯底里、张牙舞爪的形象出现,而是在不经意的、而且十分寻常的亲子互动间,通过所见所闻所思被灌输给了孩子们——真正可怕的不是极端思想精明的政治宣传,而是这种融贯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但政治是没法究诘的东西:选题单纯揭示现象却不曾深刻展开,置于当下就意义寥寥。

37分钟前
  • Adnois
  • 推荐

宗教、爱国、民族,在这些孩子的生活面前能抬起头说自己绝对伟岸光正吗?

41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全片唯一出现女性的地方是学校里的小女孩朗诵一篇关于太空船的诗。弟弟读给哥哥的课文也是关于外星人。

45分钟前
  • 贱草
  • 推荐

Sundance'18看的首映,导演历时3年数次深入叙利亚拍摄的一户Al-Nusra Front排雷专家兼TNT制造者家庭里父亲和几个适龄儿子的生活轨迹,信仰的传承和命运的安排让人看完非常震撼。当生活是个单选题,而怎么选择都可能是死路一条的时候,谁还管得上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差的时代是希望之春还是失望之冬

50分钟前
  • GradualPleasan
  • 力荐

除了无奈长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生长在这片土地,耳濡目染,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人已经变成了实现宗教理想的工具。或许三战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

54分钟前
  • mOco
  • 推荐

训练儿童恐怖分子那段最震撼,天真无邪的小孩就这样迅速地泯灭人性。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59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牙牙学语的孩子最先听到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古兰经》中“神的教诲”;最先学会的不是算数和写字,而是搏斗和射击。在这片埋着无数枚地雷的贫瘠土地上,自制的炸药不过是他们的玩具;在这所名为“圣战训练营”的特殊学校里,真枪实弹的考验不过是日常事件——似乎他们从小就缺失了名为“恐惧”与“死亡”的教育,似乎从出生之日起,他们就开始为那场不知怎么开始、又不知如何结束的圣战做准备了。他们是恐怖分子的孩子,而最令人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告诉孩子:“你被我们培养成了一个恐怖分子。”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

如果我把对他们的爱掏出来撒在土地上,那么这个星球就可以叫爱球而不是地球。

1小时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恐怖分子的孩子也是恐怖分子,从出生就注定的死循环,而且因为孩子们纯真,所以能更快学会残忍。电影没有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但旁观者视角已经足够揪心。这样的故乡确实让人再也不想回头……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4.5 在枪林弹雨下捕捉日常的拍法,已经让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而选题的挑战性更是可怕,被全程吓懵:编导不顾自身安危,进入叙利亚前线的一个恐怖分子家庭贴着拍他们几年,父亲通过拆地雷收集材料做炸弹、小孩则朝着下一代圣战者的目标努力着。不过,叫人无力、惊恐之余,其实又能感受到他们极端思想背后的人性所在,让观众感同身受甚至是产生理解,真正地拍出了人物的复杂性。纪录片全程布满了恐怖画面(如通过对孩子进行机枪扫射来训练他们的速度、各色爆炸枪击等)。父亲教育孩子对四岁没戴头巾就外出的侄女“射击”之类的,都已算是片子里程度比较轻的了。诸如以上,很容易引发脑补或生理不适,大写的“慎看”送给大家😑。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