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选择

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加斯帕·克里斯滕森,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卡尔·马克维斯,图娃·诺沃妮,卡塔琳娜·舒特勒,埃里克·黑维尔,斯韦恩·廷德贝里,茱莉安·柯勒,安德烈·鲁斯特,罗尔夫·克里斯蒂安·拉森

导演:埃里克·普派

播放地址

 剧照

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7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8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9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38

详细剧情

  1940年4月9日,德军兵临奥斯陆,挪威国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这将永远改变他的国家。

 长篇影评

 1 ) 坚守

看这部影片,你会觉得简直是在搞笑,发动军人还要用信件,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黄花菜都凉了几拨。打个仗见到几十个德国兵,挪威人就说人太多,打不过,一点没有战争惊心动魄的感觉,顶多算个局部小游击战。但挪威只是个小国,小国的坚守虽然看着让人憋气,不过人家毕竟一直争取中立,不想打仗嘛!科赫部长说:“就像希特勒说的'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存在',我们拒绝这种俯就。”不容易,明知必败仍然坚持是真勇敢。国王在森林里逃窜,真如丧家犬,这时候让我想起中国在二战时没有制空权,是否也是这个惨样?

其实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国王对君主立宪制的坚守,不干预政治,与他儿子的对比,这也是蛮重要的一部分。片尾字幕上打出国王的选择虽然干预了政治,但是为了挪威的自由、民主、政治,包括国王发表的演讲中提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底线,当然议会如果选择为了避免大量的挪威年轻人妥协,他也可以理解,都表明人家真心是把“权力归于议会”当作严肃的原则来对待的。

为什么挪威没像丹麦一样,估计就是因为吉斯林,如果他不跳出来,国王还是会愿意和妥协的。

德国大使也是蛮悲情的,隔着屏幕为他着急,那张苦情的脸那么真诚想要避免愚蠢的战争,可有什么用呢?他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敬爱的元首早就宣布了挪威的命运,妄图通过劝挪威人投降满足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避免战争,真是痴人说梦,不过人家毕竟是好心啊。

 2 ) 这个北欧小国凭什么吹嘘自己的二战史?凭敢于亮剑的勇气!

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中,有3部二战题材影片杀入9强,分别是《地雷区》(丹麦)、《战争天堂》(俄罗斯)、《国王的选择》(挪威)。 丹麦的《地雷区》想必大家都已熟悉,去年该片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影片反战色彩浓厚,讲述二战结束后一群德国男孩在丹麦清理雷区的悲惨故事。

俄罗斯是二战主要参战国,申奥片《战争天堂》讲述二战时期一位俄罗斯贵族妇女流落法国,加入抵抗组织,并与一名纳粹军官相爱的故事。主人公在爱情、生存和政治立场的选择中苦苦挣扎,有点类似保罗·范霍文的《黑皮书》。(没找到片源,只是根据剧情简介猜了个大概)

而挪威的送选影片,就是这部《国王的选择》。

提起挪威,大多数人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这是一个北欧国家,或者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在二战中,挪威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它和很多欧洲小国一样严守中立政策,希望借此避免遭到交战双方的攻击。

二战时一幅著名的漫画讽刺了欧洲小国的中立政策 然而挪威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需要经过挪威海域),最终沦为英法与德国博弈的战场。1940年4月,德国最终对挪威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挪威全境。由于国力悬殊,挪威只在境内进行了零星抵抗,随后挪威王室和政府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 看上去并不出彩的二战史,挪威人凭什么要拍一部电影为自己歌功颂德? 影片《国王的选择》以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视角,告诉了我们答案。 1905年,“瑞典挪威联合”解体,挪威获得独立。同年,挪威通过全民投票,选择保留君主制,并选举丹麦的卡尔王子为挪威国王,登基为哈康七世。 1940年,哈康七世已从英俊的青年变为一名老者,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奉行中立政策,从不过多干涉政务,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但欧洲的战火愈演愈烈,很快波及到挪威。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国王哈康七世没有像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皇储奥拉夫(未来的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也一直希望与挪威人民并肩战斗,只求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挪威王室一路的逃亡中,德军的炮火持续轰炸,即使贵为国王,哈康七世也和普通人一样的感到恐惧、无助。

目睹德军对自己国土和人民的摧残,老国王显得无能为力。 虽然无助,但哈康七世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 影片结尾,导演并没有为国王安排一场振奋人心的抗战演讲,而是用简单的字幕告诉了观众接下来的故事: “德军的空袭造成34人丧命,该事件促使国王下定开战的决心。1940年4月11日,挪威正式对德宣战。”

从4月9日遭到德军进攻,到正式对德宣战,挪威仅用了两天时间,直接原因是一场造成34人死亡的空袭。 有人说:挪威这样的国家,在战场上对打击法西斯几乎毫无贡献,凭什么也来吹嘘自己的二战史? 我觉得,也许就是凭这种敢于亮剑的勇气吧。 毕竟,中国对日宣战的时间,也要比挪威晚上一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就遭到日本侵略; 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开始全面抗战; 1937年12月,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30多万平民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 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一直缺乏对日宣战的勇气。

一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美等国陆续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挪威比中国更早加入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之中。 1940年6月9日,挪威宣战后两个月,德国军队占领挪威全境。国王哈康七世和皇储奥拉夫等人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抵制纳粹德国对挪威的占领。 1944年,皇储奥拉夫被任命为挪威国防部长,并在战争结束后带领挪威人民解除德国侵略军的武装。 1957年,哈康七世在奥斯陆去世,终年85岁。皇储奥拉夫继位,称奥拉夫五世。

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1903-1991) 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不代表弱国就要一味地放弃自己的尊严。 比起当时“常凯申”的窝囊抗战,挪威王室的做法是不是更有骨气一些? 如果说,挪威国王的选择赢得了挪威人民的尊敬,那么一定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放弃了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 挪威当然可以拍一部歌颂他们二战历史的电影,就像丹麦的那部《开战日》一样: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丹麦军人抵抗德军的装甲部队。

《开战日》剧照 因为这个世界有人强壮,有人弱小,但弱小者维护尊严的勇气,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补充:

黑国民党不等于黑中国,就国民党那个垃圾表现,伪军比占领军还多,抗战打响了还给日本人支付庚子赔款,一个垃圾买办团体怎么就不能黑了?杠精退散!

 3 ) 国王的选择(附二战时期各家王室的选择)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2月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丹麦投降。

一般的历史资料里关于二战初期德军对挪威的占领就是这样的一笔,与之前攻占波兰,之后攻打法国、敦刻尔克等相比,这不过是德军一个小小的占领而已,并不足以写上哪怕一段话。挪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西边,对德国的凸向大西洋的战略非常重要,更何况还有铁矿。英国自宣战以后就在挪威海域布下雷区,以阻止德军潜艇及军舰通过北海,德国占领丹麦(丹麦在德国北部,德军冲破国境线后,丹麦军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可以参考丹麦2015年拍摄的电影《开战日》)后,就以丹麦为跳板,向挪威发动战争。这里引出了二战初期最著名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炸沉没事件。这艘德国开战后最新的巡洋舰,本想征服挪威后在北海乃至大西洋和英国海军过过招,结果没想到服役后仅6个月,它就在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第一天,在德勒巴克海峡战役中被挪威的岸防要塞重炮击沉。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在得知自己的亲哥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投降的消息后,和自己的儿子一家开始了逃亡,因为首都奥斯陆位于海岸口,德国登陆部队几乎可以不费周折的进入首都,事实上德军占领奥斯陆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快。他们坐火车、坐汽车,一路向北部挪瑞边境撤离,而德军的追赶部队的速度却快的吓人,殿后部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而另一方面,德国驻挪威大使在费尽心思的寻求与国王谈判的机会,最终,他终于能够和国王亲自面对面的谈判,这是这部2小时电影的高潮之处,两位优秀的演员,丹麦的Jesper Christensen和 奥地利的Karl Markovics为我们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暮暮老矣的国王坚持这这个国家奉行的民主、自由的原则,要和侵略者争斗到底,而外交官则不希望这个兵力完全不能与德军相抗衡的国家陷入生灵涂炭的战争泥沼。

谈判破裂后,德国空军向国王和政府驻地发动了空袭,这次袭击造成34位平民的死亡,面对这一切,国王哈康七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抵抗到底,绝不妥协。

电影至此结束,但是挪威的战斗还在进行,国王和王储一路向北,甚至接近了北极圈附近。挪威大量的商船民船逃到英国避难,而德军则迅速占领了挪威的深水良港,这些港口后来成为德国海军前进大西洋的前头堡,并成为盟军海军从大西洋及北部海域增援苏联的最大梦魇。占领挪威后,英国曾经计划了一个登陆挪威的方案,但是由于指挥官忽然心脏病发而没有完全实现。1940年5月,英军集结2万人向登陆目标纳尔维克港进发,而守备德军只有几千,集结在挪威的德军向纳尔维克港,死死顶住了英军足足一个月,这也给哈康七世父子一个喘息的机会。

时间来到六月,欧洲大陆上的德军推进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被围在了敦刻尔克,英国为了大局,不得不放弃了挪威计划,哈康七世父子随同流亡政府撤往英国。面对盟军的失败,瑞典政府也不得不向德国低头,已经退进娘家的玛莎王妃(哈康七世的儿媳)带着女儿儿子前往美国避难直到二战结束。

挪威沦陷后,德国在挪威建造了重水工厂,成为其研发原子弹的重要原料地,最终英国派出空降部队摧毁了重水工厂,扼杀了德国的原子弹技术,我记得好像是 有个电影讲过这事,可是拍的很难看。

当然,关于挪威在二战时的表现,军迷都会记得维京师里的挪威兵团。

附录:欧洲各国王室在二战中的表现

丹麦,丹麦是德国第一个入侵的有王室的国家,克里斯蒂安十世根本来不及抵抗和逃走。说起来克里斯蒂安十世蛮倒霉的,他1912年即位,刚即位就遇到了一战,因为和德国接壤,所以他呼吁北方三国(当时只有丹麦、挪威和瑞典,芬兰还在俄国版图)保持中立,好在当时的德国对北方的兴趣不大,而且北方三国也允许德国海军通过其海域。一战后,丹麦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尤其是得到了普丹战争中失去的石勒苏益格部分领土。二战后,克里斯蒂安十世被迫投降,但是他尽最大能力的保护了国内的犹太人,支持抵抗运动,甚至把海外领地(当时还是丹麦领土的冰岛等)交给盟国 。

瑞典很早就向纳粹德国屈膝,在丹麦、挪威被德国占领后,瑞典保证向德国开放海域和供应铁矿,获得了中立,瑞典在二战中成为轴心国和盟国之间非正式沟通的桥梁。

荷兰,荷兰在德军进攻后几周宣告战败投降, 威廉明娜女王在开战后向全国讲话,宣布不妥协,几天后议会要求女王全家流亡英国,在英国期间,女王和流亡政府一起组织抵抗运动,和挪威一样,为了保证王室血脉,王储朱莉安娜公主带着几个孩子去了加拿大避难。

比利时,比利时复制了一战时的悲剧,因为就在法国北部,不得不成为德军“借道”的工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去与留之间做出的选择是,自己留下,而政府走。利奥波德三世认为只有自己留下才能与纳粹周旋以帮助自己的国民。整个二战期间,利奥波德三世一直在纠结中渡过,甚至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去英国避难,但是却被德军劫回,无奈最终只能隐居深宫。因为二战时利奥波德三世前往德国见过希特勒,导致二战后利奥波德三世遭遇统治危机,最后利三退位,让长子博杜安即位。

卢森堡,卢森堡王室也在开战后几日被迫流亡,女大公夏洛特在英国与流亡政府在一起,而王储让则前往美国读书,二战后期,王储让加入伦敦爱尔兰近卫军,尽管没有去前线,但是在卢森堡光复后,全副戎装的王子受到了万人空巷般的欢迎。

英国,英国是哈康七世妻子莫德王后的娘家,英王乔治六世是莫德的亲侄子,由于莫德在晚年多居住在英国,导致王储奥拉夫对母亲意见颇多(电影中也有反映)。乔治六世及其全家在二战中坚守在王宫中,王太后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只是被疏散到英国乡间。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对公众广播,呼吁全国避难的孩子们坚强面对战争的阴影,力所能及的帮助国家战胜敌人。两个未成年的公主还参与了后勤工作。

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是有王室的,墨索里尼的职务是意大利王国的首相,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一个傀儡。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尤其是意大利军队在前线的表现非常的糟糕,而且考虑到纳粹德国对前德国王室成员的不信任,甚至将部分王室贵族投入集中营(其中有一个是意大利嫁过去的公主),国王连同反对墨索里尼的政治势力多次企图推翻法西斯的统治,最终1943年,墨索里尼被关押,后被德国救出。意大利倒向盟军,为了缓解民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儿子翁贝托摄政,随着二战的结束,意大利国内掀起倒皇浪潮,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退位,翁贝托二世登基,但是国民不买账,全民公投废除君主制,才登基一个多月的翁贝托二世宣布退位流亡。

罗马尼亚,二战时罗马尼亚国王是卡罗尔二世(这个人的事迹几乎可谓奇葩),1940年,罗马尼亚遭遇和波兰一样的境遇,几个地区被德国和苏联重兵压近,罗马尼亚被迫把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把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等于给德国),卡罗尔二世遭到国内的谴责,他把权力移交给军人安东内斯库后逃亡。卡罗尔二世的儿子米哈伊一世登基,而安东内斯库倒向纳粹,对苏宣战。米哈伊一世是反战的,他和母亲保护了国内的部分犹太人。在二战后期,红军进攻罗马尼亚时,米哈伊一世与反德的政治力量一起逮捕安东内斯库,躲过德国空军的空袭后,米哈伊一世向苏联交权,为此斯大林还授予他一枚勋章。二战后,罗马尼亚成为铁幕后国家,米哈伊一世宣布退位,流亡瑞士和美国生活,在罗马尼亚巨变后,米哈伊一世回到祖国,在自己原来生活过的伊丽莎白宫养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登基时尚未成年,由保罗亲王摄政,保罗亲王亲德,加上周边国家纷纷倒向轴心国, 南斯拉夫于1941年3月25日加入轴心国,但是彼得二世发动政变反对这个政策,保罗亲王随后又一次夺权,政权的多次转移引起希特勒不满,德军直接入侵南斯拉夫,王室成员纷纷逃亡他国,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克罗地亚独立国瓜分。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国 鲍里斯三世眼见周边国家都沦为轴心国或被德军占领,无奈放下中立立场与德国周旋,鲍里斯三世割让土地又允许德国火车通过,但是强硬的顶抗希特勒关于移交犹太人和派出军队的命令,最终在1943年8月26日由德国返回保加利亚后离奇死亡,王后和部分内阁成员坚持国王是被德国人害死。鲍里斯三世去世后,儿子西美昂登基,由叔叔基里尔摄政,基里尔几乎维持哥哥的政策,二战后期,保加利亚政府亲英美。在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后,基里尔亲王被逮捕并处决,年幼的西美昂和家人流亡西班牙。西美昂是一个经济人才,曾任一家电子公司董事多年,在东欧巨变后,他回到保加利亚组织一支政党参与竞选,并在2001-2005年出任总理。

希腊,希腊王国在1941年成功地把意大利入侵军赶出了希腊,但是却没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国王乔治二世流亡英国,王室成员大部分流亡他国(由于希腊早就发生了统治危机,王室成员已经分散在欧洲各国了),小部分留在雅典,比如现任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母亲,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她就在雅典保护了犹太人不受纳粹的追捕,为此战后的以色列封她为“国际义人”。

而德国的前各王室贵族,有参加纳粹的,有加入国防军的,也有反对纳粹而被关押至集中营的,他们中,有些在前线战死,有些在集中营去世,活到二战后的也有被关押被审讯,就不一一例举了。

 4 ) 一个人的选择

电影的片名是“国王的选择”,而不是“挪威人民的选择”。这是一部关注特殊的个人在特殊的时期展现人格的电影。

虚君的君主立宪体制下面,君主代表国家,拥有政治权威(Authority),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Power),权力归属于代表人民的议会,君主只有任命在选举中胜利的党派所组建的政府的同意权。影片通过短短两天对皇室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充分刻画了国王本人对君主立宪制的维护。老国王不止一次训诫皇储:皇室必须和政府合作,而不能以皇室的意志去干涉政府的决定;皇储本人反纳粹和举起枪保护挪威的意志无论再强烈,但他首先的身份是皇储,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挪威人,他不能用自身的身份去影响合法政府的任何决定。皇室行为的基线正是来自于此,为此老国王甚至很困惑他是否三十五年前帮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不应该的选择。

挪威是一个一九零五年才成立的国家,挪威民族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就没有经历过战争。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矿藏注定了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曾经都极力想拉拢它加入自身阵营,但这个国家一直恪守中立政策不卷入大国之间的纷争,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必须要求挪威皇室的表态。挪威人民选择的合法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阵营,而亲纳粹的吉斯林所领导的国家统一党在德国入侵之后发动了政变,未经大选而直接组建了维希政府。这个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必须要得到君主的认可才能得到确立,因此希特勒让德国驻挪威大使直接和国王面谈,要求国王屈服于武力。在合法的民选政府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的情况下,国王是否对维希政府任命将决定挪威在战争中的角色。

如果国王在胁迫之下任命了吉斯林政府,那么挪威立刻可以得到和平,但就被迫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整个二战中挪威将是以德国附庸国的面目出现;反之,如果和德国敌对,那么挪威将进入同盟国阵营,以被占领国的姿态出现。在电影一开始,皇儿媳给老国王说,这场战争不能选错边,而最终这个选边的责任的确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国王的身上。

这是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年老体衰、与世无争、事实上没有政治权力、也一辈子严守不能越过政治界限的老人,需要决定一个将他选为国王的民族在世界大战里面的命运。

国王的选择是:和他哥哥丹麦国王不一样,动用他唯一的权力,以退位为抵抗,拒绝承认政变成立的被扶植的维希政府的合法性,不在一份强加的和平协议上签字,拒绝履行君主的同意权。

换句话说,挪威这个历经一百多年和平、土地面积比四川大、人口却不到成都一半、完全没有战争准备、也谈不上什么军事实力的国家,向已经占领了自己主要城市的当时的欧洲头号军事力量宣战。

挪威战役正式开始。

挪威合法政府历经整个二战,虽然流亡,从未投降。

附:整个挪威战役四零年四月九日开始,六月十日结束,共历经六十二天,让挪威成为欧洲抵抗德国入侵时间第二长的国家(第一长是苏联,从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开始到战争结束)。在此之前,拥有东欧第二强、军队人数破百万的波兰开战三十五天之后投降;伴随着这短短的两个月,拥有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从交战到宣布投降用了四十六天,而同盟国的军事溃败、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六月四日已宣告结束。

 5 ) 二战,挪威。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子。电影的角色也刻画的不错,挪威国王在面对纳粹对国家的进攻、压迫的时候,表现的懦弱,害怕和后面国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形成了对比,真的是令人惊讶(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只国王废掉了ーー;),除了国王以外,片子也从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士兵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刻画,每一场会议,每一次战斗,真的是让人感到二战时期的那种严肃和悲哀。这算是一部“冷门佳片”了吧?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和它所讲述的历史一样,冷门,但却精彩。还是推荐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6 ) 《国王的选择》

讲的是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挪威的故事。

当时的挪威还是君主制,但是这种君主制和我国的情形完全不一样。首先,国王是人民选出来的。其二,选出来的这个国王并不是挪威人,而是丹麦王储,他的哥哥就是丹麦国王,他的妻子是英国公主。这个“国”的概念很模糊,像咱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这个“国王”更是模糊,倒不如说是终身执政官。即便是执政官也没有多大权力,政府由首相管着,国家由议会管着,他这个哈康七世只是作为挪威的象征而存在。

哈康七世在过了35年的舒服日子后,碰到希特勒入侵,使他面临了一次极为艰难的选择。德军兵临城下,炮台士兵奋起抵抗,打沉了德国一艘军舰。他的哥哥丹麦国王已经投降,老婆跑回英国,儿媳妇跑到瑞典,挪威议会仍旧主张谈判,其实就是投降的序曲。挪威的各个城市迅速被占领,头上每天都有德军的飞机转悠。希特勒已经扶植了吉斯林傀儡政权,并声称德国只与国王谈判。

哈康七世实际上没有多少选择,一个北欧小国,面对强敌,要么抵抗,要么投降。投降其实更简单,前有他哥哥的榜样,后有挪威人民生灵涂炭的担忧,没人会说他什么。而抵抗要艰难的多,当时的希特勒如日中天,英法联军尚且不是对手,何况是挪威这样的弹丸小国?

不过,国王还有更深的考虑。登基伊始,他就提出来一个口号:一切为了挪威。这就意味着责任,尤其是在没有多少权力做后盾时的责任。此外,和一战不同,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是很清楚的,德国对挪威这样的中立国家的入侵,就是要摧毁挪威的自由民主制度,推翻民选的国王,强行扶植一个傀儡政权。挪威的抵抗即便是杯水车薪螳臂挡车,也是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而战。

最后,是国王个人的尊严。当时的哈康七世虽已垂垂老矣,但是他的血脉里流动的是维京勇士的血,从来没有屈服于强敌的传统。他为了挪威人民,可以放下个人的尊严,不顾个人的安危,只身去和敌人谈判。当他认清了希特勒的本性之后,看到议会仍然坚持和德国谈判,他毅然宣布退位,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最后在国王的坚持下,挪威和德国宣战。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片名《国王的选择》确实是很切题的。每个人在人生的紧要关头,都会面临选择,而在国王的地位上,这选择就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盛衰荣辱,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哈康七世在位的52年中,并无多少出色的政绩,而他在国家最紧要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就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了。

影片拍的很好,入情入理,尤其是对哈康七世的刻划上,很真实,令人信服。他没有向入侵者低头,也不像他儿子那么慷慨激昂,而是在反复思考后,把自己的命运和挪威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他在撤退时,遇到德军飞机轰炸,他没有一点英雄形象,只是气喘吁吁,跑的狼狈不堪。也很符合历史的真实。

四月的挪威,仍然是雪的世界,处处是美丽的雪景。特别是灰蒙蒙的雪夜,几点稀疏的灯光,微微照在苍凉的田野上,更是美不胜收。

说几句题外话。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卖国贼,挪威的吉斯林,法国的贝当,咱们这里的汪精卫周作人之流,哪一个不是打着人民意志的旗号,干着满足自己私欲的勾当?相比哈康七世,不知他们做何感想?前几年还有人居然为汪周翻案,可见,卖国贼也是后继有人啊。

 短评

要完全特写一个人物不容易,有时需要树立其他人物,通过互动、比较来表现。国王身边有一个和他关系密切但各方面又颇不同的王储儿子;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当然就是德国大使了,不同的立场身份,但有类似的压力与困境,国王和他还将直接交锋并做出选择,并表现最终的主题。三星半

5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8分钟前
  • 长安亚
  • 推荐

很一般,除了开场阶段的动画打舰船。

9分钟前
  • 老羊
  • 较差

德军代号“威瑟堡行动”。三天之内的发生,不足十分钟的对谈。低成本电影,一个代表国家的国王尊严体面。背景是二战期,中立国挪威遭德国攻打,邻国丹麦四小时亡国。贫弱之国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选择。

14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君主立宪在于国王是象征而不得有任何个人的意见和选择,电影名为“国王的选择”已经表示国王干政,但在如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王能抵抗巨大的压力作出不和纳粹合作的决定本身就已经表现出了国王这一象征本身所可能蕴含的巨大力量;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15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还行

挺棒的,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前线指挥官、普通士兵多个角度,甚至让你意识不到这其中的斡旋、会议、战斗、抉择全部发生在短短两天内。个人的命运、群体的命运才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1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故事本身的底子就差,面对敌军入侵,国王一路仓皇逃亡,本就没什么可歌可泣可言,否则咸丰和蒋介石岂非也值得大书特书?这大概就是挪威的尴尬所在,好在隔壁邻居丹麦抬爱,丫直接投降了,有了对比,好像才有点面子。镜头晃得很有压抑感,演员的感情流露还算到位,属于想要主旋律,但找不到节奏

21分钟前
  • 苏彦明
  • 还行

人类有时候不只为面包,为权力,为生存而活。真正的英雄总是先进入深渊,国王蜷缩在炮火声中,德国的武力威逼中,大臣的质疑声中,儿子的恐惧中,家人的眼泪里。当他再一次站起来,便不再惧怕世界的倾倒。这是一种超越自由与人性的,生命的力量。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应该也拍一部“吉斯林的选择”。

2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Alt for Norge."

32分钟前
  • Wave
  • 推荐

挪威关于历史和战争的电影。一个北欧国家拍关于战争的电影实在有些为难。全片重点在于国王在历史生死关头的坚定决策。国王或许亲和而柔软,但作为挪威第一个民选国王的尊严心在大军紧逼和飞机轰炸下丝毫没有折损。一个小国也有说不的权利和尊严,以史为鉴。

34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一部有着浓烈的历史厚重感的电影。前半段情节非常紧凑。开头奥斯卡堡要塞击沉德国舰艇的那段非常精彩,尤其是那有着40年历史的德制大炮及其炮弹,和开炮时的音画,还有那经验丰富的上校果断的指挥。若你喜欢《国王的演讲》以及《帝国的毁灭》这类历史感强烈的电影,那你也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

39分钟前
  • 兔赤中人.rD
  • 力荐

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我问我爸:丹麦王子为什么能成为挪威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我爸说:都是亲戚啊!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才是最应该提名外语片的,真的太好看了,不愧是挪威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

46分钟前
  • 少年悖论
  • 推荐

没什么错,但也喜欢不起来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弱小不代表懦弱,小国也有尊严

4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其实非常难

50分钟前
  • max1987
  • 力荐

1.德国公使的刻画其实好于挪威国王2.可以明白国王的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不屈,抵抗,自由和独立,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和介入,又能怎样呢?面对强力,还是被打得东躲西藏,还是流亡。3.秀才遇见兵,秀才想讲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秀才没办法搬动更强大的救兵,通常会被兵虐死。这真无奈

5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被人民委以重任,虽佝偻树林仍保有挺立的尊严;被战争逼至绝地,虽蒙蔽双目仍坚持和平的斡旋。外交官听到元首语无伦次,童子军面对国王瞠目结舌。历史却记下那捍卫初心的耳光、伴着电波的倒立。是单刀赴会的勇者,也是含饴弄孙的爷爷;是昭告议员的国王,亦是无可奈何的父亲。一个选择代表民族的不屈。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没人觉得德国公使进退两难吗?带着元首命令,希望和平,被挪威王室骂,被纳粹军官凶。国王的抉择无法说对错,毕竟当时小国早晚要沦陷,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都已经投降了,而到底值不值得牺牲士兵去抵抗且不论,只是这种螳臂当车的自尊可敬可叹。话说七十年后挪威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56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