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零

战争片日本2013

主演:冈田准一,井上真央

导演:山崎贵

播放地址

 剧照

永远的零 剧照 NO.1永远的零 剧照 NO.2永远的零 剧照 NO.3永远的零 剧照 NO.4永远的零 剧照 NO.5永远的零 剧照 NO.6永远的零 剧照 NO.13永远的零 剧照 NO.14永远的零 剧照 NO.15永远的零 剧照 NO.16永远的零 剧照 NO.17永远的零 剧照 NO.18永远的零 剧照 NO.19永远的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3 16:3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电影《永远的0》观后感和人生启示

看完电影,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习惯性的来到豆瓣看看评论,除了充斥着仇恨的言语,就是隔靴搔痒的赞美,很失望,打算自己写一次影评。

首先关于电影本身的定性,这是一部战争片,不是反战的战争片,仅仅是站在日本立场上的战争片,并不鼓励战争,也不反对战争。现在很多人都习惯性的贬低鼓励战争的作品,吹赞反战的作品,甚至认为好看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还去拼命寻找电影的细节佐证反战来满足自己。

看完电影后,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先说说这些,算是对电影细节的补充,让这部电影可以被人们(或者说是无知的人)理解的更加丰满。

从一战过后小编队作战已经是航空作战的标准形式。二战比较标准的形式是双机小组,较有经验的编队飞行时在前,空战时主动调动战术,称为长机;较为菜鸟的称为僚机,主要起战术协同,护卫的作用并且在过程中学习。日本采用比较特殊的3机编队,同时相比其他国家僚机在空战中更自由,不太使用紧随长机的战术。一方面是日本缺乏无线电设备,通信基本靠机翼动作和手势沟通,导致飞行员之间联系困难;另一方面是日本尤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对自己的飞行员训练水平十分有自信,而且也确实至少在39-41年日本海航的飞行员小时数都高得可怕,所以战术上更希望3架飞机去单杀,来获得更好的战绩.。电影初期主角询问的战友都不是宫部的僚机,所以就有清一色认为他是懦夫的评论。对于一切都需要手动控制的零式来说,飞机的油门桨距配平这些细节做得好就是会在爬升率,巡航性这些东西上要好那么一些。所以就井崎说宫部“刚起飞就爬到云里去了”。而且越是好的飞行员会越擅长利用自己战机的高度势能和动能,不会在空战中随便丢失高度和速度或者轻易陷入长时间缠斗,而是待机会合适俯冲一击脱离。而且越是去缠斗的飞行员越容易陷入紧盯自己的对手而不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那么在他们看来宫部总是挂在高处(占位和找机会)和正在B或者Z( BZ,Boom & Zoom,一种空战战术,即找机会俯冲下来击毁敌机(boom),然后立即拉回高空待机(zoom,俩词都是象声词),需要耐心和经验,但十分有效 )就实在是太正常了。二战的战斗机飞行员是很残酷的兵种,菜鸡互啄往往谁都打不到谁,老鸟打菜鸟不要太容易,老鸟又很难击落另一只老鸟,所以很容易两极分化。二战日本就是典型的打到最后剩下几只超级王牌的老鸟和一大堆菜鸡。而活到战后的大部分都是44年才刚上天的菜鸡,让他们理解宫部似乎也有点强人所难了。

返航迫降的小山

电影后面讲到了突袭瓜岛,注意看水上迫降后从飞机里脱出的小山的装备,日军二战几乎都没配备降落伞,而且作为海航也并没给飞行员配发防鲨剂和求生装备。虽然二战时代的这些东西也不是特别管用,但是不配备也真的体现出了草菅人命的态度和整个日军高层在人力资源这件事情上的短视。

基友景浦

在攻略景浦中, 宫部蹬着舵侧滑,让飞机看起来飞直线实际在转弯,骗景浦打偏。这个技巧是很有用的,尤其躲防空炮的时候,带着不确定方向的侧滑,让炮手错估提前量是基本。

后面宫部在不断训练自杀飞行员并且看着自己学生去送死的循环中逐渐彻底崩溃。电影也用一次特攻任务向我们描述了特攻的疯狂,残酷。景浦也从自己王牌飞行员的角度评价了特攻的愚蠢,“如果是九死一生的作战,我们必然欣然赴死去赢得胜利,但特攻是十死零生,成功本身意味着死亡。” 历史上参与有组织特攻任务的飞行员的训练都是严重不足的,电影里每一位特攻学员所使用的突防方式都烂得可怕,甚至称不上是自杀“攻击”,仅仅是纯粹的自杀。即使是从完成攻击任务的角度上讲,这些牺牲也是完全没意义的。而参与护航的宫部和景浦,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彻底压倒宫部的,是他们即使连“护航”这个任务都不能算完成。为了节省有经验的飞行员,日军从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之后就规定护航机往往在30-50公里之外就撤退或返航,加上日本战机性能开始变得甚至比中国拿到的军援战机都坑爹,导致大量飞机(包括正常执行任务的轰炸机)轻易被美军的舰载机外围防空圈击落。宫部的三句台词,非常准确的描述了作为执行护航任务的飞行员面对连续的这种任务的心情。

“护航机的任务就是保护特攻机啊”

“即使自己成为盾牌也要保护他们啊”

“可是…可是我却脱逃了

逃过一死的宫部

在宫部最后一次特攻前, 宫部听出了自己零式52型的发动机声音不对 ,他长舒一口气 (可以不用死了)。但是此时他看到了同样要出征特攻的大石。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宫部当时心里所想,也许他看到了大石眼中比他自己更多的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也许他只是想把这个活下去的可能性还给曾经舍命救了他的大石纯一郎,于是他就说了个理由,和大石换了飞机,并留下一封短戋把妻女托孤给大石照顾。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战争末期零式质量严重下降的讽刺,不仅换给大石的52型坏了,立誓至少这次要护航宫部到最后的基友的52型也坏了,宫部自己那架搞不好是1939年产的21型反而正常运转到了最后。

面对死亡一脸惆怅的大石

电影的最后,是宫部在众生相后进攻航母,和影片开头相呼应,结合来看就是标准的一套高速战斗机低空炸船动作。

超低空掠海突防,蹬着舵侧滑,以及座舱里几乎0高度的高度表 , 急跃升接大角度俯冲 ,这一套动作的难度极大,所需的反应力和高速下控制飞机的臂力要求极高(参考电影中因为臂力不够没掰动控制杆而坠机的宫部学生), 尽管在这样突防中水面舰艇的防空炮很难打到你,但是一旦被击中留给调整的时间几乎没有,更不要说跳伞了。

低空突破被击中后调整准备大角度俯冲的宫部

被击中后开始上爬

之后说一下故事原型,原型是“击沉”企业号的飞行员。 企业号象征着美国海军的战斗精神 , 有美国最优秀的指挥官,诞生了大批空战英豪。而那个神风飞行员,是通过自杀撞毁战斗机电梯的方式,使企业号航母失去起降飞机的能力,变成运输船,达到逐出战场的目的。企业号之后由于受伤太重,丧失起落功能回到美国本土修理,日本投降了还没修好,1956年10月2日从海军舰艇名册中除籍, 1958年7月1日以561333美元的价格出售解体。从战果上看这与被击沉几乎一样,永远的0就是根据这位神秘的飞行员反推写成的。

电影内涵也很明显, 以宫部为主线,讲了继承了宫部精神的人们的故事。接下来我要说说电影对我个人的启发。

宫部是个优秀的飞行员,但是他无论死活都不能左右整个二战的胜负,他只是一颗螺丝钉,和其他人的差别也就是他是颗好用的螺丝钉。但是他的眼界是十分出色的,或者说他是少数活得明白的人。他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什么时代,他清楚这个时代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他清楚他在这个时代的个人定位和职责,他也清楚要保护住其他的螺丝钉(其实这也算入他的自我定位的职责中),他不仅想要自己这颗螺丝钉发挥出最大价值,他也想让他能影响到的尽可能多的螺丝钉们发挥出他们的价值。具体来说,宫部清楚他们现在在打仗,需要取得胜利,而个人能做的就是完成任务,只有活下来完成任务才能把价值坚持发挥到战争最后。宫部也清楚战争结束需要建设,他和他们这些有高级技能的螺丝钉们需要参与建设,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上留名的有很多富豪(没留下名的就更多了),外国古代有名的就是罗马的克拉苏了。看看现在的美国,富豪也很多,但目前来看这些活着的富豪中能在主流历史中留名的估计只有特朗普,比尔盖茨了。当然,提起富豪是想和现在金钱为王的主流风气相联系。想想几十年前还是和提高生产力相关的风气,时代变化真是迅速。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一辈子也将会从专门做一个工作变成被迫随着行业的兴起与衰亡从事两到三份职业。

认清自己的时代,认清有生之年中将来的时代,想明白在这两个时代下自己现在和未来该做什么,在发挥价值中享受人生的痛苦和快乐以及平淡,人类这个生物过的最好的一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

 2 ) 真实的神风 ,在军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你们了解零式战机吗?”

—“不太了解诶……”

—“老式零战啊,那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回旋半径短,加速性能好,武器火力强,航程非常远,持续时间长,其他单座战斗机只能飞几百公里的时代,零式能轻松飞过1800海里。”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二战老兵,对于这个曾经是自己最忠诚的伙伴的眷恋。当一度被称为“二战神话”的零式战机逐渐走下神坛,我们先来聊一聊二战的历史。很多人都在骂日本人无脑,和美国打太平洋战争是慢性自杀。殊不知战前美国对日本施行的资源封锁,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进口资源,再强大的飞机大炮,都是破铜烂铁。而且日本也确实有所依仗,不是它的坦克大炮,也不是它庞大的航母编队,没错,就是被称为无敌的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零式战斗机,还有极高素质的飞行员。零战,是那个年代日本飞行员精神的寄托,也是老百姓安全的保证,更是日本文化,武士道精神的载体。灵活,高火力,远航程是它的优点,护甲薄是它的致命缺陷,正如同在战场上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不知疲惫,只会疯狂战斗的日本武士一样。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电影,很多人看完都会说这是一部赞颂军国主义的电影,赞颂特工队自杀式攻击的电影。我称这种人为“看片费电系列”,你们好自为之。

这部电影所赞颂的是什么,是敢于为大日本帝国牺牲,不怕死的精神吗?很显然不是。恰恰相反,这是电影男主所嗤之以鼻的。影片中男主的同学拿特工队与自杀式人肉炸弹做比较,说他们都是一群“被国家洗脑,疯狂无脑爱国的人”,这也确实是现在普通大多数人的误区,甚至日本人自己,也觉得他们前辈的“神风特工队”跟公车炸弹一样,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恐怖袭击行为”,而更多人认为武士道精神,就是自杀式的进攻,和进攻失败后的剖腹自杀。而这部电影就是向你慢慢展示,解说你们的前辈不是一群无脑爱国搞恐怖袭击的疯子,而真正的武士道,什么是真正的神风精神是什么!

在战争年代,无条件服从命令,为国家英勇牺牲貌似是很简单的,理所应当的事情。简单到不需要思考它的正确性。而男主宫部恰好就是个非常“理性”的人,身为一个军人,宫部把家庭、妻子、儿女放在第一位,而服从军令放在第二位。他说:“我一个人战死,对国家来说貌似没什么影响,但对我的家庭来说,却是天塌一样的灾难,为此我会不惜一切活下去。死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活下去。为了你的家庭,爱你的人,为了一句“无论如何,我会回来找你”的承诺。当所有人嘲笑他,对他冷眼相待的时候,当战友飞机没有燃料,想与敌军同归于尽时,他当即下令返航,战友却中途坠海被鲨鱼包围。其他人事后骂道“你让他死的不够英勇”,身为老师不让自己的学生上战场,却被学生们嘲笑“临阵脱逃才被贬到大后方”,无论别人怎么对他,他的信念从未改变,就是要活下去!不够英勇能怎样?牺牲的人多我一个就能拯救日本吗?

但慢慢的,他却陷入迷茫。没有人想死,他的学生们也不会知道国家只需要他们加入特工队去自杀。随着他从越来越多的恶战中活下来,他却越来越愧疚,每多活一次,就要多目送一批兄弟牺牲。自己的活,是不是用他们的死换来的?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只能飞到混战的最高处俯视战局,然后临阵脱逃吗?战争的残酷,让他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方式,这也是他后来加入特工队的原因,也是他把活的机会留给战友,那个说“战后想为其他人做点什么”的人,既然自己已经回不去了,就让自己的死有意义,让他代自己回去,遵守承诺,把承诺传承下去。有人帮自己照顾家庭,没有了后顾之忧,最后一次踏上战机,反而有一种解脱,一身轻松。他会不会还考虑到,自己在战场的“胆小”的坏名声,影响到妻女的正常生活?战争对自己身心上的影响会不会波及家人?我猜这也许是他不想回来的原因之一(纯属猜测)。

每部电影展现反战主旨的方法不同,《拯救大兵瑞恩》开头展示诺曼底登陆,沙滩上明显的残破肢体,让大家看到伟大胜利背后的可怕。有人批评《永远的0》中宫部在偷袭珍珠港时,只片面的为2、3架坠毁的零战的飞行员哀叹,却忽视了数千惨死的美国水兵?难道你要让一个日本飞行员同情美国水兵?那男主岂不是变成了圣母?电影这样拍就太假了吧?还有人说片尾宫部驾飞机俯冲撞向美军航母,面带笑容,是对军国主义大无畏精神的赞颂。而我认为,男主从一开始的坚决要活下去,到后来的颓废、迷茫、愧疚,以致不想活下去,正是对战争残酷性,对人性的摧残的展示。

在这里,神风精神不再仅仅是自杀式撞向航母,而是,没有人想死,却把唯一活下去的机会留给战友,特工队的人不是狂热的疯子,相反都是想活下去,却由于战争的摧残,国家的强迫而活不下去的,可怜人而已……

我觉得电影想讲述的,除了零战情怀,对爱人的承诺,在战争年代坚持活下去的信念这种反战主旨,还有如果每个人都像宫部那样,就是如果每个人都以家庭为重,每个士兵都以家庭为重,在想慷慨就义为国牺牲之前,在国家元首们想发动战争之前,想想自己的家人,那么就不再有牺牲,也不再有战争,世界就和平了

 3 ) 日本右翼分子 “永远的0”原作者 百田尚树 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

其原著作者 百田尚树 是小日本右翼分子,曾经公然在日本街头演讲时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是“蒋介石在1938年捏造出来的政治宣传”。他还曾多次否认慰安妇问题。 不仅如此,格外崇尚“日本民族主义”的百田尚树还曾多次怒骂美国,称美国在二战末期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和给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才是“大屠杀”,更呼吁日本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个“耻辱”,结果气得当时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发言人都出面抗议了。

日本右翼分子、电影原作者 百田尚树 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

实际上,百田尚树的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在他的成名小说以及电影《永远的0》中最为凸显。他的故事背景几乎完全避开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战争罪行,而是围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的大背景展开,这样他便可以从一种“日本才是战争受害者”的无耻角度去展现他对战争那虚伪的“反思”, 而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军人也因此被“洗”成了是“为了家人而努力活下去”的“英雄”….. 讽刺的是,百田尚树的套路还真“忽悠”了一批中国人。在中国的豆瓣网上,不少国人就以为这是一部“真心反思战争”的日本电影,并打出了高分,更有人歌颂日本是一个“从未停止自省的国度”……

( 摘自《环球网》——原标题:安倍晒出新年假期要读的三本书,却被中国网友发现了大问题!)

 4 ) 看上去很美

2013年年末,一部以零战飞行员为主角的电影横空出世,连续8周蝉联日本票房榜第一,累计票房超过86亿日元,成功迈入日本影史本土实拍电影票房前六位。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界立刻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肯定派和否定派势不两立。与此同时,雅虎电影的相关条目下,以泪洗面的观众留言不计其数,在满分为5点的评分系统中高达4.14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的除夕之夜看过此片后,更是大呼感动,直言被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所冲击。这部改编自百田尚树同名小说的电影名叫《永远的0》。毫无疑问,它成了2014年日本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作品。不出意外的话,它将在年关之际同时出现在各大十佳和十差的榜单之上,再次踏上潮头,引发一场对战败国视角下的战争电影的激辩。
作为一部票房大获丰收的娱乐作品,《永远的0》无论在人物设置、故事展开,还是两条时间线的结构把握上都堪称合格,尤其在特效制作方面,拥有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的山崎贵导演交出了一份不逊色于好莱坞的优秀答卷,在航母和战斗机的刻画上,以简洁而干脆的风格超越了他的前作《宇宙战舰大和号》。再加上山崎贵导演娴熟于心的感伤情节剧套路,《永远的0》呈现出了可观的卖相。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在这种感伤主义手法面前飙泪的,也只是一批习惯了煽情电视剧的观众和钻在民族自我膨胀意识中的人,他们急欲复苏一种铁腕形象。
影片在感伤情节剧的外观之下,试图用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包裹进一层极具野心的宣传企图,把国家机器和一个集体的罪恶淡化进对个体崇敬的背景之中,不遗余力地突出个体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如何顽强地找到一种方式,以爱的名义为自己的生命进行抗争。影片遭致反感的地方还在于它狡猾地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呼应关系,诡辩式地利用了几代人的多个视角去讲述一个寻祖的故事,从而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设定了一个情感投射的对象,但这显然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大坑,等待着大家往里头跳,然后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情感绑架。血脉的继承意识贯穿全片,昔日的战场真英雄和努力活下去的典范成为如今日本青年人理应崇敬和效仿的楷模,为了传达这一点,作者们光明正大地让冈田准一饰演的宫部久藏驾驶着零式战斗机飞过现代东京的高楼大厦,上演一场祖孙之间的隔空对话,这是令无数人动容的一幕也是令人反感的一幕,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油滑的暧昧。
作为飞行高手的宫部久藏一直担当着否定“特攻”(敢死队)的功能,他拒绝参加“神风特攻队”,成为军中人人唾骂的懦夫,他维护学生的信誉,鼓励战友爱惜生命,这一切都与军部的意旨相违,看似一场为爱而生的赞歌,但最后却极尽笔墨铺陈出一场宫部久藏的“特攻”壮举,回到了美化“特攻”的边缘,一个彻底反对“特攻”的作者此时最有力的话语应该是去表现他曝尸大海的凄凉,而不是定格在宏大的配乐里。
片中有一场戏,现代时空中饰演宫部久藏外孙的三浦春马去参加一场同学的集体约会,三浦春马在餐桌上不合时宜地与朋友谈论起“特攻”的事情,朋友认为“特攻”与恐怖袭击别无两样,三浦春马却动了怒,极力解释“特攻”的对象是具有杀伤性的航母,这与以平民为对象的“恐怖袭击”有本质区别,当朋友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三浦春马却拍案而起,愤然离场。《永远的0》对于战争,对于“特攻”的讨论正如这场戏一样,简单而粗暴,充斥着自圆其说的逻辑。
讨论《永远的0》绕不开原著作者百田尚树,他认为他在《永远的0》中坚决地对“特攻”进行了否定,“对战争的肯定一次也没有”,主题是“活下去”,是“让大家不要淡忘战争”。这些回应看起来理直气壮,但仔细想来却不乏诡辩,因为他的否定战争是建立在日本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而言的,在《永远的0》中,军部和上级的命令直接危害的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士兵。但他忽略了一个战争发起国视角下讨论战争的二难困境:个体在集体蒙蔽之下的牺牲值得敬畏,但集体的罪恶却必须否定。有人会认为,我在观看个体的生命之歌,你怎么老扯集体的战争罪恶。事实就是这样的,任何对于个体的塑造都绕不开后者,凡是绕开,便只是一场肤浅的娱乐。百田尚树曾经举过一个可笑的例子,在支持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宪法中较为著名的一条,主要内容是“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时,他认为:如果别国进攻日本时,把“宪法第九条”的拥护者送上前线,让他们站在敌军面前大呼“我们国家是有宪法第九条的,请立即撤退!”,假如“宪法第九条”真的有威力的话,战争就会停止,世界将见证奇迹,人类的历史将会改变。这段发言与《永远的0》虽然没有关系,但这就是他的逻辑。
有意思的是,在对待一段罪恶史的电影化处理上,隔着大海的我们也一样。前者虚构了一段为爱而活却最终陨灭,但“精神永垂、浩气长存”的故事来激励后人,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对历史进行了选择性遗忘,而后者则把一场浩劫只显影为一段温情守望的凄美恋情,等待一场归来。二者看上去都很美,想起来却有一股恶气。

原载于《电影世界》

 5 ) 我看編劇早料到觀眾會怎麼噴口水了所以留兩手

我佩服寫故事的原作兼編劇之一百田尚樹。
你以為他猜不到,這部電影上映後勢必被酸說支持軍國主義嗎?
他早料到了!
所以他未雨綢繆。
百田尚樹太知道甚麼可以明寫甚麼不能明寫,在他選擇了「二戰日美對峙」與「神風自殺特攻隊」這麼敏感的雙重選材上處處留心,擦盡邊球,既引起話題,卻又不讓輿論有機可趁。

百田尚樹的佈局有兩招:



佈局一:雙主角的價值觀配置

觀眾得到的兩位主角,一個是衷心求生,不惜被海軍同袍唾棄為懦夫的二戰神風宮部久藏;一個是同情特工,不惜被大學同學恥笑為過時的現代青年佐伯健太郎。
宮部與佐伯兩個皆在當代抱持著逆俗價值觀的人物,活似穿越劇的主角,觀眾很難不在這部看似主打生命可貴,珍惜妻兒的親情之劇情主軸中,反反覆覆聽到宮部與佐伯永遠在替觀眾找答案。

透過宮部久藏的故事,劇情很聰明的只拍出特工人員的壯士不歸,看到他們面對被選上特工既神氣又不安的愁情。
卻聰明避開了藉此譴責「誰發起了神風這個計畫」的空間,免去了批判日本整個二戰皆是侵略方的道德責任,當然更不會提到發起神風計畫的軍方高層在二戰投降後安然無事退休。

透過佐伯艦太郎的故事,
劇情也很聰明的只拍出現代青年不關心往日歷史,把恐怖份子與神風特工的目的(恐怖分子主平民,神風特工主敵軍)搞混以至於誤會祖先的無知樣貌。
卻聰明避開了放入一個讓角色反思道「自殺攻擊的手段不對」的人道觀點,當然更不會提到神風計畫是政府強制從民間徵兵的粗暴前提。

這招相當厲害。
細究下去,想必會鬧出神風特工根本不值得,或是日本高層怎麼不代替這些青年去死的激進路線。故意不深究,就等同止住了這波爭議。
沒把話說死,不等於沒話可說,但就是死都不說。

沒有否定,也沒有肯定。夠高招。




佈局二:讓故事主題巧妙的從戰爭中易位。

日本軍人的果敢與技術,在零式戰機落伍以後也隨之告一段落,再無鋪陳;餘下的,是宮部以藏愛惜生命卻選擇特工的心路轉折。
多年的作戰之中,勝利的定義為何?神風特攻隊的勝利是戰勝敵人,宮部以藏的勝利卻是活著回去。神風作戰是最極端的戰術,當士兵出擊之際即是死亡,這種完全捨去活命的勝利最終逼使宮部選擇了特攻一路。他究竟是不是歷史上撞沉美艦的那一位特工並不重要,因為宮部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勝利了。

太聰明了,這個故事處處拍神風特工,還拍得過長過冗(140分鐘!),觀眾卻很難挑剔本片的立場到底是有多少美化戰爭的嫌疑。光是宮部以藏在戰爭中不停自省日本海軍戰術的愚蠢,以及譴責想出自殺作戰的荒謬,無論如何都替《永遠的o》鋪下了最好的故事辯解空間。

歌頌生命,歌頌親情,反對自殺.....選擇如此「正能量」的主角居中,輔上一個調查宮部事蹟而大受感動的現代青年,戲劇如此編排,莫不就是正正要令針對神風特工題材有鼓吹軍國主義聲浪的觀眾噤聲之用嗎?

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醜化。夠高招。



這兩招佈局一出,劇情上基本就成了個表面上反戰的調性。
有意見的觀眾,頂多是把零戰拍成翱翔英勇的戰機,轟炸美軍珍珠港的幾幕太勇太帥,會被人說是粉飾了戰爭對峙本身的殘暴不仁。
然而藝術本就追求聲色與感官的最大表現指數,能做到「鼓十勸一」便已仁至義盡。

所以我說百田尚樹是聰明人。
帥氣英雄永遠不過時,剝除殺人兇手的標籤後,觀眾仍舊樂於買帳民族英雄的影像事跡。《永遠的o》本質上還是雷同多數的戰爭故事,在勸事情節的包裝下,淌流著形塑英雄商品的野心。話題性夠了,商品齊了,就該要賣座了。

要說《永遠的o》為什麼如此小心謹慎處理神風題材,卻還是在海外引起一小陣子爭議,不脫是因為年初安倍晉三跳出來說自己覺得這部片很感人,連帶被酸了吧?
安倍,你怎麼不去順便說一下宮崎駿的《風起》很感人,炒炒作?人家工作室都要解散了呢。

 6 ) 关于本片的意识形态策略

本片当然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电影,而实际上是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者,以及安倍反动政权的意识形态战略的一部分。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本片与近年来右翼的其他意识形态动作一样,都大获成功。虽然从电影本身的意义上来说,本片或许相当无聊,但是考察其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意味,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众所周知百田乃安倍的友人,狂热的右翼,但本片并未采取正面颂扬日本战争的形式,而是看起来仿佛“反战电影”(不少人真的这么认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一点都不特殊,从来日本的“美化侵略战争”的电影,很少有正面赞扬战争的,而都采取一种仿佛有所反思的方式,从中展现作者希望美化的东西。虽然笔者对战前的电影并无了解,但记得本尼迪克特那本烂大街的书中就已经写道甚至战时日本的宣传电影看起来都仿佛反战电影。理解这一点或许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不过就战后的日本战争电影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即便对于保守乃至右翼而言,太平洋战争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历史。这一点与对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在荧屏上的正面表现相比较,就十分明显。“光明的明治”与“黑暗的昭和”虽然被称为“司马史观”,但实际上战后以来已经成为某种日本人的共识。
而再从电影的战争理解来看,本片的意识形态操作也并不特别。像其他很多同类型电影一样,本片中的战争被描述为一种对于个人的,外来的不幸事件。这一点实际上与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高度配合,从安倍的历次表态与”安倍谈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这种右翼历史观看来,战争并非日本人主动发动,而是作为自然的,不得不遭遇的不幸事件与日本人相遇。
而电影中反复强调的家族爱,作为意识形态战略也十分成功。实际上,想让当代和平意识培养之下的日本人接受战争,战前的陈旧的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是无法做到的。宣扬家族主义,则成为意识形态操作的重点。这一点从自民党推动的宪法草案中也可以看到。本片中我们则看到,这种家族主义与战前封建的家族意识又不同,已经建立在战后的小家庭的家族意识之上。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宣扬对家庭的爱,将太平洋战争美化为一个一个个人为了保卫家庭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
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操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满怀日本人的自豪“在战场上流血死去的一代新人,从而根本上破坏战后日本的和平体制。本片的最后,男主人公驾驶零式飞过现代日本的上空,似乎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希望。

 7 ) 看完永远的0,我也写了一个反战剧本【转A站】

嗯,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我呸,艺术你懂么?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补充】
到最后高潮阶段一定要演出凶残的毛子冲进奥斯维辛当着小孩的面枪杀他姐夫,枪杀完姐夫那个俄国兵背着莫辛纳干走到小孩面前摸摸头给了一块巧克力。最后穿插柏林沦陷后,粮食危机导致姐姐出卖肉体来换取饱腹的口粮,你看多么和谐反战,如果没有战争,小男孩一定会和美丽的姐姐,英俊绅士的姐夫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吧?

 8 ) 国人评价日本战争电影最喜欢用的一个逻辑

“本子拍的战争电影归根结底就是在说战争只有失败了才值得被反思。”“要是打赢了就不会这样,这根本不是在反思”。但是对不起,这更多的是在臆测,他们忽视了一点:日本拍的二战反战电影是建立在日本输掉了二战的事实基础上,而二战同盟国拍的二战反战电影是建立在他们打赢了这场战争的基础上。而后者,作为胜利者拍的反战电影似乎在道德上更有利,这看起来是在证明他们并不是因获胜了而在沾沾自喜,他们也在反思,而且还更彻底。观众很容易把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客观事实当成作品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如果我们把前两者的位置互换一下,也许我们能得出更多有趣的结论。

 短评

这应该是一部反战电影。战争的残酷,更加突显了和平的重要。为了家人想要活下去,不管是死了也好,转生也罢,都要回到你的身边。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话语已然是爱的告白。结尾戛然而止,多么决绝与壮烈。时代和人们的价值观都改变的了现代社会——今天的日本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未曾停止自省的国度。

8分钟前
  • 条理性
  • 推荐

很多日本人主观地认为我会为轰炸广岛内疚,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中,事实上,我为什么要内疚?我亲眼看过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记录片里日本兵用刺刀把胎儿从中国孕妇肚子里挑出来的暴行并不比我向他们扔原子弹仁慈多少,日本人只强调他们挨了原子弹轰炸,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挨原子弹--保罗·蒂贝茨

10分钟前
  • 玩奶隐北京
  • 很差

抛去政治成见,这无疑是部佳作,叙事节奏感情刻画心理描绘都很出彩,导演会煽情,毕竟拍过三丁目。不过本片并不右,主角全片几乎与军国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也不美化战争。理智看片,理智评分。

15分钟前
  • 力荐

永远的0,可惜我永远无法给出你0,这就是豆瓣的规矩。

16分钟前
  • YangLee
  • 很差

山崎贵的导演功力真是不得小觑,虽然影片和《男人们的大和》类似,爱情加战争的戏码也没什么新鲜,但是整部电影流畅而自然,以战争的大背景聚焦个人的心理斗争,而且日本的特效水平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双眼。喷子们再怎么贬低日本人,贬低他们的电影也改变不了日本电影优秀的现实。

2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电影本身很不错,煽情到位,铺垫也不错。2013看的最后一电影,哭死我了。电影院里哭声一片啊。。。另外瞪谁谁怀孕哭起来真丑

23分钟前
  • 七三
  • 力荐

从片名就能感受到对二战皇军的敬意,最后那个标准神风自杀式俯冲,简直能把小日本的战斗欲给燃烧起来!说是反战,却总在体现皇军的勇猛;说是反战,却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像男主这样舍国家为小家的战士是多么英雄无比。明明军魂附体,但片子却拍得走心,也确实挺感人,捶胸为何我们拍不出! 3星推荐

28分钟前
  • 诸葛诺
  • 还行

俩外国人去看了场没字幕的日语电影,默默看哭好几次

33分钟前
  • aleji
  • 推荐

日本近年来越来越聪明了,涉及二战不谈立场,只关注个体命运,故意以此淡化政治色彩,所以这种片子上映后两派总是争个不停

3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为什么告诉年轻人战争的残酷而热爱和平就不是反省呢,为什么内战都可以拿出来讲对方的人性面,二战就不可以呢。桥爪、新井、染谷、井上奉献了看到现在的最佳演技,还有夏八木爷爷的告别作,人家可以称为传奇的东西还在继续,我们也做出点可以称为传奇的实事好么

38分钟前
  • laflor
  • 还行

《永远的0》并不是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政治宣传片,相反却在反思战争,当然也不乏抒情掩盖暧昧之处。创作者切入的叙事视角,是相当精明的。它是一张未完成的拼图,因历史的回溯而全盘皆活,横有后代的抽丝剥茧,纵有前朝的努力发声。生命比战争重要,大片之大,大在如何斡旋历史的书写,使其更具说服力。

4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虽然是个讲述神风特工队和抗战的影片 但是主角是个反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 我一个人死了对国家来讲虽然并没有什么 但是对于我的家人 我的妻儿来讲 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死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天才的飞行员 总是幸存下来 无能能敌 但是当他选择死亡的时候 便是真的死亡

42分钟前
  • 力荐

片名和题材果然成为两大槽点。有条不紊抽丝剥茧的叙事和还算出色的CG加分不少,绝非高喊着“卡桑”撞碎大海,而是为了家人苟且偷生,放弃尊严,由回护小家乃至所有鲜活的生命,见得人性,更见人味儿。到影片的后1/3处,脑中闪过金灿灿的四个大字“托妻献子”,再想到郭德纲老师,便哭不出来了。。。

44分钟前
  • shawnj
  • 推荐

搞来搞去还是在反战败

48分钟前
  • 蟹‖無駄
  • 还行

如果不能从战争的残酷中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口口声声说要消灭日本,这种除了愚昧真找不出什么词可以形容。二战留下的不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更不应该用胜利或者失败来形容结果,和平和对生命的珍视才是战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51分钟前
  • Gougo
  • 力荐

又是一部带着反战内核却被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渲染成美化战争罪行的电影,其实每年日本皆有一部分电影作品将历史背景设在二战,却鲜见公开为战争歌功颂德的倾向,大多从人性本身,家庭情感和尊严荣誉方面进行阐述,本片亦不例外,思想深度不甩你主旋律手撕鬼子几百万年。战争场景和武器载具的特效不赖。

54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宫部惜命,因为他有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感和对妻女的牵挂。宫部惜命,因为他觉得明明有那么多值得献身的事业,为何要死在战争里。可他最后为何坐上了零号机?因为他找到了可以替代自己并且更值得活下去的人。惜命不等于怕死,宫部从来就没怕过死。即使死掉也会回去,哪怕转生也要回去。他守住了诺言

57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推荐

“大和魂”后的新时代战争映画

60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整体尚可,空战场景没有过分摆布,CG图像差了点。

1小时前
  • Die Katze
  • 推荐

军国主义招魂片,看的痛苦流涕的那些是精神皇国子民么

1小时前
  • 日行一膳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