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瓦

剧情片法国2022

主演:塞尔达·萨姆森,亚历克西斯·曼蒂,范塔·圭拉斯,玛丽·德纳尔诺,让-路易·库洛奇,桑德利娜·布兰琪,玛雅·桑多兹,查利·德拉赫,罗曼·库斯托·哈兹,阿卜杜勒穆尼姆•斯努西,巴贝蒂达·萨乔,吉勒斯·戴维,Romane Mouyal,Anne-Laure Penninck,Diego Murgia

导演:艾曼纽·妮可

 剧照

达尔瓦 剧照 NO.1达尔瓦 剧照 NO.2达尔瓦 剧照 NO.3达尔瓦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4-05-30 00:35

详细剧情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逮捕。本片是法国导演艾曼纽·妮可的长片处女作,她挑战了一个难度极大的道德主题,用克制清晰的镜头语言直指严肃尖锐的社会问题。摄影机紧紧跟随主角达尔瓦,记录她从被塑造的成熟女人、经过自我觉醒、慢慢学习成为一个年轻女孩的艰辛过程。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

 长篇影评

 1 ) 《达尔瓦》75戛纳影评人周单元

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摘下最佳演员的影片,饰演Dalva的小演员Zelda Samson的表现非常亮眼。影片的叙事结构可以说是看了这么多影片里最清晰的一个,非常适合拿来当教学范本,但因为如此影片很多小点没有展开讲,只为了大方向服务而缺少了一些曲折感。我和朋友们回家的路上谈到遭遇这一切不幸的Dalva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更惨一些,也许某些看似很重要的转折点并无法像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顺利。但也许这代表了导演的某种美好祝愿吧,毕竟不断让角色受苦而消费的影像是没有温度的。

回到影片内容上。影片谈到的社会议题是:恋童癖与儿童援助社会服务中心。Dalva被生父从小灌输不正确的【爱】的观念,并控制她的穿着以及限制她与外界的接触。于是Dalva最开始明显成熟其年龄的穿着和谈吐,以及对父亲畸形的迷恋和依赖,她面对社会服务人员抵触的反应,她所说的每一句有关爱的诠释和理解都让观众倒吸一口凉气(“爱一个人就要和他做爱”“我不是女孩,我是女人。”“父亲和女儿之间又如何?谁界定的标准?我们相爱。”)

影片疯狂的开场,被带走的恋童癖父亲,尖叫反抗的Dalva以及她后续的反应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紧接着影片继续跟着女孩绘制她的肖像画,在社会服务中心里从Dalva与其他有着不同心灵创伤的“问题儿童”间的摩擦,观众更靠近Dalva,也从只言片语中得知恋童癖父亲是如何在漫长的相处中一步步控制Dalva的手段。(Dalva从没有自己买过衣服、常年都有发型师上门为她打理发型,Dalva非常缺乏与外界自主的交流)于是对着镜子涂抹口红的少女其实只是恋童癖父亲精心打造的玩偶。导演处理的很好的一点在于,这些在Dalva眼里是【爱】,实际上是【恐怖控制】的行为都并非是通过审问的形式呈现的。影片没有哪怕一分一秒对Dalva的指责或二次伤害。

于是影片的第一部分则是引起关心,并逐渐解释情况。第二部分则进入到Dalva对环境的融入,影片的种种其他要素和次要人物开始治愈和弥补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缺少的东西:友情、群体生活和自主意识。过渡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关键则是那些已经被扭曲而无法弥补也无法改变的东西,观念和对待爱人的错误理解。例如:面对社会服务人员杰登,Dalva便无法向他投射除了【男女之情】【性吸引】之外的情感。这个点埋得很早,在影片最开始杰登为了控制住失控的Dalva时,他用力按住Dalva的手臂制服她时,Dalva的停顿和眼神就已经在为他们之间越轨的情感埋线。但这种安排并不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突出Dalva对待爱错误的、无能的、偏差的理解。面对如此困境,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母爱。母亲角色的重要性被凸显,她成为Dalva修复扭曲爱观念的最终答案。于是象征友谊的外套和母亲紧握的手都陪伴着Dalva再一次面对恶魔般的恋童癖父亲。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介绍-->弥补-->修复-->面对】的叙事线也完成。

但对比更多的现实事件,Dalva的经历绝不是个例,但很少有受害者能够顺利完成以上这条救赎的线路。Dalva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她遇到好的社会机制下的好的教员,她遇到好的伙伴,她的母亲耐心理性且深深爱着她,她还有重新对抗过去的机会和最重要的她内心的勇气。影片呼唤的我觉得是所有人的善意和同样经历孩子内心的那股勇气,就像Dalva躺在衣橱里那一缕阳光。走出第一步的永远是被害者自己,而作为旁观者是否能散发更多的理解和善意,而非嘲讽和戏谑。影片内容的话题性和社会教育意义很强,叙事线路清晰,但影像本身没有太多创新。似乎更适合拍成电视剧集。

 2 ) 致那些无知自堕灵魂的清醒自救(含严重剧透)

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完全不知道会遭遇这样的故事,也从未有任何期待。

开头我云里雾里,她哐哐地砸着门,而一个叫雅克的男人被带走。进度过半我才逐步确认这是个恋童癖的故事,拍得非常克制和精准。全程跟着小女孩的情绪,像她一样抽丝剥茧地得知自己被生父侵害的真相。

印象中讲恋童癖这个社会议题的大概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素媛》,林奕含用极具文学性的语言去描写性、谎言带来的“文学之美”和极痛的精神世界。而《素媛》则直指恶劣的儿童性侵带来的家庭创伤。作为女性本体很难不为之动容。《嘉年华》稍微触及但可能由于过审问题,恋童癖不再是它的核心表达。

《达尔瓦》没有选择上来就告诉你这个故事,而是让你像主角一样逐渐确认,这不亚于把主角和观众的三观推倒重建。

一个从5岁就和生父朝夕相处的女孩,没有任何社会和学校的经验,到处搬家东奔西躲,一直成长到12岁。警察将其生父带离。

素人小演员呈现了非常准确的质感,第一幕是整体人物状态是抗拒和疏离的,身体检查、去包容所和学校、买衣服,她都像一头幼兽,只想回到生父身边,不惜以绝食为代价。

而她的首次确认在于她深情地望着自己的生父,她一如既往地造型精致(口红、发型、体态都远超同龄的成熟),而羽绒服下裹着的是情趣内衣。她说那是他们逼我说的,我知道你不是恋童癖,我们是相爱的。她把衣服唰地脱掉请求父亲的认可,她说你看我多美啊,是你喜欢的样子。

她才那么小,不久前刚来了例假。那个中年男人对她认罪,他的父亲突然变得陌生,所谓的爱意并不存在时,她才第一次被击溃。

恋童癖能摧毁我们的是什么,是整个三观。你可以看到她外壳下没有其他孩子的想象力和远大理想,只要曾经作为她全部世界的恋童癖父亲的认可。人是可以被这样塑造的,就像狼孩。她甚至不觉得性是痛苦的,她觉得那是美好的——这个题材这么反着拍,反而更痛了。

欲望和审美的扭曲是最利于视觉化的。所以导演把很多的笔墨给了过于成熟的打扮、她对与生父同龄中年辅导员的欲望和依赖,两次小女孩的性暗示都给了观众沉痛一击。此刻如果是文学描写就输给了电影,你无法准确捕捉到每一处情绪的变化,还有她的自堕和羞耻。

最精准的点是前半程的自堕——无知的自堕,准确的说是她已有觉察但过去的阴影太深了,将她整个人笼罩。而她对世界的认知却是那么单纯和天真,用她单纯来拍她的堕落带来了最强有力的反差。当她清醒自救的勇气出现时就格外动人。

反叛的抽烟和走路、剪头发,对侮辱她同学的痛击。

那怎么拍转变呢?

来自于身边的善意——黑人女孩(ps.黑人女孩妓女母亲的设置也特别精巧,和女主形成了一个对照组)、和生父同龄甚至同样秃头的中年辅导员、以及终于见到她的妈妈,还有帮助她的善良同学。

导演最绝的是,没有拍得很悲情和苦难,她不哭,顶多是躲进衣柜自己消化情绪。

那怎么痛击观众呢,拍她的快乐。

解开所有的束缚,她在草坪上散着头发快乐地舞蹈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我也是这个时候泣不成声。因为这本是最普通的日常啊,被活生生剥夺了。

我太喜欢勇敢的故事了!

恋童癖尺度难拿捏在,未成年人的伤害必然不能直接呈现,拍得不好就是消费受害者的痛苦。性尤其难拍。

好的核心表达,准确地围绕核心表达切入的故事角度,以及由此编织建立起来的故事情节。其实就够了就够了。表演和影像是锦上添花,完全匹配住了故事。

 3 ) 希望少一些灵魂历经地狱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4 ) Dalva,一个女孩、一个人的觉醒

23年的上海电影节,在被大家抢剩下的场次里挑挑拣拣,最终看了这部影片。没想到遇到这部非常让我惊喜的影片。

电影的镜头和叙事简洁扎实,看起来很舒服,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女性和女性导演的细腻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小故事以及其中照见的人的觉醒。

影片描述了名为达尔瓦的12岁小女孩,被自己的生父洗脑控制性侵,坚信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女人与父亲相爱。直到事情败露,父亲被捕,自己被送往救济院,但仍然无法接受周围人告知自己的事实。随着和周围人的接触一点点增加,达尔瓦一点点发生了转变,也一点点接受了真想和现实。

看起来这是一个讲述恋童癖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成长的故事。

马斯洛有提到过有提到过关于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

一种是“匮乏动机”,由于缺乏生存所需的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动机,在儿童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儿童需要从父母(抚养者)身上获取足够多的安全感,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则会由于此种“匮乏”而被驱动行事,尝试通过行为取悦和满足父母。

另一种是“成长动机”,在满足基本安全需要之后,自发的成长需求驱动的行为,个人被这种驱动产生成长,变得更好,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Dalva在三岁的时候被父亲从母亲身边带走,此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被父亲带着搬家,与外界隔离,所能依靠之人只有父亲,所能获取的信息只有父亲,只有通过满足父亲才能获取足够的安全,此前的行为包括在被解救之初,Dalva的行为都是被“匮乏”所驱动。

而在逐渐遇到朋友、正义的教官员、自己的母亲之后,Dalva的世界不再只有一个声音,她获取的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最终实现了从“匮乏”转变为“成长”,勇敢迈出了转变的这一步。

影片的后半部分连着有几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

我看到影片中Dalva对Jayden说:“我害怕孤独,我害怕对别人变得无关紧要”。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里最深切的孤独感也在对自己说着同样的话;

我看到Dalva跑出救济院,一路跑回自己原来的家,一个人抱着玩具钻进衣柜,关上柜门。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在觉得难过无助的时候也喜欢蜷缩在写字台下面,最近一次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抛弃了我,也跑去桌子下面仅仅抱住自己,觉得安全了一些;

我看到Dalva第二天被镜子反射的光照亮、被照醒,逐渐清醒钻出衣柜。我仿佛看到Dalva内心有真正的东西觉醒了过来。从最开始的沉睡,到睡眼惺忪,再到完全真正醒过来,这是Dalva的苏醒,也是Dalva内心中的Dalva的苏醒。

影片中Dalva头发的变化仿似她思想的象征,变化贯穿影片,非常有趣。

最最开始的时候,金黄色的头发像大人般盘在头顶,一丝不苟,像座思想的堡垒,也象征着Dalva此时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对于父亲灌输的想法的坚信不疑。

在救济院的初期,金黄色的头发仍然被盘在头顶,但是已经开始有些凌乱,在去前往监狱见父亲之前,Dalva提前仔细的用发卡固定好。此时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但无法被立即破坏掉。

在救济院逐渐过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周围的人,Dalva放下了盘在头上的发髻,改扎一个马尾辫,从9岁开始被父亲染成金黄的头发由于停止染发,原本棕红的发色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象征着Dalva被灌输的思想发生改变,自我原本的意识正在逐渐冒出头来。

和寝室的朋友、管教员、母亲产生更多的联结之后,Dalva的马尾辫也散开来,披散着头发和大家跳舞旋转,显得自由而活泼。Dalva仿佛恢复了天真的孩子气,开始进入真正觉醒的进程。

在舞会结束后,Dalva跑回原本居住的家里,次日一早醒来,亲手剪去了自己的长发,留下一头乱蓬蓬的短发,象征着Dalva的觉醒并坚定的与过去诀别。

全片的最后,Dalva的头发再次长长,披散在头上,在家人和管教员的陪伴下着走进了法庭,Dalva已经完成了觉醒。

愿每个人不要经历这样的痛苦。

愿经历过痛苦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陪伴和支持,获得自己真正的觉醒。

 5 ) 絮絮叨叨的话

太喜欢了有感而发,短评字数超了,全是剧透,只给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这么细腻真实克制的影片了。与其说是简简单单对恋童癖的控诉 女孩破茧成蝶进化史,更是女孩们的群像史。

达尔瓦干净的像一白纸,所有价值观生活常识都来自她的禽兽父亲。懵懂的小鹿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是该多么害怕和无助,固执的坚持她认为对的事,竖起她尖尖的刺,锐利扎向所有人,一视同仁。

黑人小姑娘萨米这个人物也太丰满了,她是可恨,嘴欠的问题少女,任性不服管教。可她太可爱了,她用她的方式强行破开达尔瓦的壳,拉着她体会最真实的世界。笨拙教着达尔瓦世界的规则,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女孩子间真实友谊,就是会矛盾会拥抱彼此。好笑又温暖。

有的人说达尔瓦转变突然,我不大认同。达尔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吗?真的理解她父亲的错误吗?不见得。她选择忍受寄宿男孩子拥抱,过界的去拥抱男社工,都暗示着她的伤痛还在,她并没有真的理解爱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对和理解爱是什么中间大概还有一个宇宙的差距。但是无所谓啊,她鼓起勇气面对前路,面对自己过去,有人会紧紧握着她的手,教会她爱是什么。

最后的最后,给samia ~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6 ) 坚定和害怕不矛盾,成熟和童真也不矛盾

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

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

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

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短评

#BJIFF2023# 没想到这部电影选择的议题如此深痛,不过导演没有以社会舆论的角度探讨问题,而是从当事的孩子一方入手去阐述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与生活的过渡。从单纯地相信父亲的话,到开始独立思考,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现在的她正鼓起勇气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5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2023 BJIFF 邻座的姐姐看到一半突然“Fuck”一声,可见现代女性对于话语权的需求和渴望有多强烈。很特殊的题材,聚焦于一个被男性改造过的女性,女性陷入性附庸的囹圄,被控制审美,被控制对男人的态度,被控制自我独立之思想。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汽车驶过无边的黑夜,从缝隙中穿透而过的光亮带来了女主第一次对救赎的争取。对此有所挣扎,有所努力,主动融入群众,却还是难逃精神上的牢笼,再次陷入相同的绝境。于家中度过一夜,第二天从镜子处反射进衣橱的一抹光再次让女主重获生机,她走上审判台,看似决心对长年的控制一刀两断,但未来如何,依旧不得而知。这种通过光来暗示女主心态的转变还是稍显生硬,总感觉暧昧和意义不明。

6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非常细腻的女性主义作品,从受害者女孩的角度出发来克制地表现悲剧故事。本片虽然是儿童电影,但也集中了法国当代艺术电影的表象特征:后脖梗子跟拍、浅焦特写、主人公跳舞蹦迪。很想看到朱莉娅迪库诺对这类题材会使用怎样生猛的抽象隐喻式处理。

10分钟前
  • 猪脚脚
  • 推荐

23.04.20 MoMA D1-2 3.5起点很好,终究是转折和落笔太急太快,小演员演技绝赞

13分钟前
  • mr.left
  • 推荐

无论如何,利用权力来操纵爱情就是有违伦理的,不仅仅与伦理有关。

18分钟前
  • 爱吃鱿鱼的猫
  • 推荐

简约克制恰到好处的节奏留足了镜头外的想象全片都没有哭,但看到结尾右下角没有翻译的法语小字“献给Samia”,就泪奔了,在黑暗环境里和悠扬音乐中默默淌泪。有人说主角的转变很生硬,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片真心】能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多学点罗曼语族还是有用的,西语单词继续背起来#BJIFF2023

22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力荐

幸存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持续状态,成为幸存者意味着必须努力活得滴水不漏。否则,片中那个曾向这个tough girl递上祝酒,又会趁她“easy”的时刻上下其手的男孩,就是大写的现实。杀死灵魂,把肉体制成标本,还有比这更残忍的杀人吗?强奸不与谋杀同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敬林奕含,重获自由六周年。

26分钟前
  • Mumu
  • 推荐

#13thBJIFF# 北影节第一部,期待很久的一个片子,挺喜欢的。看之前并没有完全料到是这么一个残酷疼痛的成长故事,不过有些情节处理得还蛮“轻”的,不过多铺垫过往的前史,也不刻意渲染承担的后果,更多的聚焦当下,聚焦小女孩内心的“早熟”,她对于周遭世界的观察,以及在逐渐意识到自己受到伤害后内心的转变。最喜欢的两场戏,一个是她躲在被窝里拿手电去照自己的皮肤,这可能是她第一次认真的审视自己的身体在“女孩”和“女人”之间的差异,不单单是外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另一个则是她在打了出言不逊的同学后,回到收容所却受到了一众的认可和支持,这样一群被抛弃的孩子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刺,却意外筑成了一个抵御外界恶意的小堡垒,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影片停在庭审前的做法非常好,简洁有力,小女主的表演更是情绪到位,令人信服。

3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39.FFT# 直至后半程samia生日会(前)导演都还未直接挑明dalva的任何行为/态度转变 也因此把所有痛收在了一瞬:她看向身旁的小女孩 知道她已永不能逃离 但她决定试试;导演原是选角出身 也特意cast了(素人)小女孩 实在不易

35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还行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部。相当惊喜!恍惚间好像在看达内兄弟。小女孩心里展现的很细致,这么成熟的手法,竟然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佩服。

39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用出乎意料的丰富与细腻,深沉的关爱与疼痛,描绘这样一个残酷的主题:12岁的女孩,极力展示着超越年龄的性感,如同被催熟的花朵,强硬被剥开稚嫩的花瓣,迎接阳光的炙烤,执意把来自父亲的伤害当做爱。电影揭示了这扭曲背后的本质,每个孩子都如此害怕孤独和渴望爱。她无法融入社会,也游离于同龄人之外,这些真实的困境总是不容忽视。在无数的愤怒、恐惧、悲伤之后,总有人伸出手,等待她从黑暗中走出来。电影用它的方式伸出了这只手。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3.5,“爱上强奸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小女孩表演的真好,让她的情绪和行为,都让人信服。

41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2022.08.25 @PE] HKIFF2022·27

44分钟前
  • Hanson Tang
  • 推荐

很戛纳的电影,拍法像达内兄弟。比起性侵这个题材,更闪光的是少女身上慢慢成长的那些微妙气息和同窗之谊,女二这个人物是一大亮点。【BJIFF/Day1/Scene1·moma百老汇】

4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Dalva是一只芭比娃娃,是一具被盛放情欲的空壳。她似乎都很少有自我的意识,像是被输入指定命令的机器人。当她看见父亲下意识站起来脱掉外套时,我的眼泪要掉下来了。她对世界的法则没有多余的认知,被灌输了性爱=爱的口令。她太早地察觉到人间的情爱,以至于苦楚都变成了甜蜜的眼泪。当我看到她那些不由自主的行为时,我只是心疼。她缺少、渴望的不是性爱,而就是爱。Samia像大姐姐,像母亲。缺少母爱的她,再刻薄的言语也会在一瞬间披上柔软的外衣。爱拯救世界,爱凌驾于一切之上。 BJIFF/4.21

53分钟前
  • 今天月亮打七折
  • 推荐

情绪是相对连贯的,只有最后达尔瓦返回家里自闭一晚上突然就相信一切了,这个让我感到奇怪。第一次从一个无比信赖恋童父亲的青少年女性视角去看世界,让人理解而又悲伤。一个需要在人群和亲密关系里才能找到价值的女孩,在被社会机构拯救后遇到的几乎都是好人。她和她父亲畸形的关系让她根本不会和男性相处,主动提供性成为了她表达关爱和喜欢的方式。好心疼。扣一星是给莫名其妙转变的主角(没有事件激励),至于遇到都是好人这个事情处理得相对自然,表示还是可以理解的。

58分钟前
  • 思颖sin
  • 推荐

2023.04.21 20:00 一刷 23北影节天幕法兰西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转折来的有点突然。另外7排双号最边上那个小畜生和老畜生,从电影开始就搁那儿闹,一直闹到电影结束,又是踢椅子又是开手机手电照人的那个小孩又是大喊大叫的,能看就看不能看的你丫就早点领出去别影响其他人,祝你们两位畜生出门被car創4

1小时前
  • 曼帝92
  • 还行

戛纳Day2 这个题材实在是无能 害怕看了太难受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看了发现惊喜连连 女导演的视角充满着治愈和温柔 不是强行让你共情 而是用角色自己的叙事世界去填充这段待讲述的空白 用不同层次来展现小女孩的内心态度转变 然而最后回到家后突然“觉醒”略微唐突 4.8/5

1小时前
  • Sid
  • 推荐

每看一部都要回头鞭笞一下我们的电影。呕。治愈的过程太温暖了,这么温暖就像刀片一刀一刀割在心中,告诉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血流一地,无人擦起。

1小时前
  • 蛎蝗
  • 力荐

“I'm scared of not being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解救一只雏鸟需要几步?

1小时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