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

战争片大陆1956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张亮,刘玉茹,刘磊,李树楷,田烈,张凤翔,白英宽,张健佑,张巨光,王枫

导演:沙蒙,林杉

 剧照

上甘岭 剧照 NO.1上甘岭 剧照 NO.2上甘岭 剧照 NO.3上甘岭 剧照 NO.4上甘岭 剧照 NO.5上甘岭 剧照 NO.6上甘岭 剧照 NO.13上甘岭 剧照 NO.14上甘岭 剧照 NO.15上甘岭 剧照 NO.16上甘岭 剧照 NO.17上甘岭 剧照 NO.18上甘岭 剧照 NO.19上甘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4

详细剧情

  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一次增加谈判的筹码。  在上甘岭守卫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志愿军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顽强抵抗, 以此拖延美军时间,粉碎敌人阴谋。连队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 饰)的带领下,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但是志愿军硬是坚守了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篇影评

 1 ) 好片值得推荐!

上甘岭战役号称朝鲜战争的凡尔登战役,绞肉机之名如雷贯耳。这部电影仅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年便上映,实属不易,也说明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虽然前前后后看过不少凤凰台的相关纪录片,但具体战役情况我并未完全了解,因此也不说具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战役只比电影更加惨烈,但即便是看电影,当时的一些高级领导都泪流满面。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这部电影,特效之类的完全没办法比,但从演员到导演之用心,比现在很多电影强太多!由于一些原因,新中国以后的很多战争并没有拍成电影,即使偶尔拍的一些也真的难以比得上这部的用心。

我们现在的主流取向是希望从战争电影中看到对人性的解读,对这类反映革命精神的电影并不感冒。但恰恰是有着革命精神的先辈们,给了我们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去探寻人性!

 2 ) 战士们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这首《我的祖国》一直流传至今,可现在应该不大会有人去看一部名叫《上甘岭》的电影了。
在学校组织的周末影院活动中看到这样一部片子,我竟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令我一直不能忘怀的就是——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杨德才把爆破筒插进碉堡,却被不知道是被狗日的还是日了狗的日本狗给扔了出来。身为志愿军战士的他毅然决然地捡起爆破筒,用胸口把它压进碉堡,堵住了枪眼。
记得看到这的时候,我的眼眶不禁微湿。电影中杨德才堵枪眼之前回过头看连长并高喊一声“连长”的那个面部特写也至今深深留映在了我的脑海里。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人所共知,后来我上网查阅资料才知道电影中的杨德才就是以黄继光为原型创作的银幕形象。而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中表现的要惨烈很多倍。
43天内,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每平方米遭受70次以上的轰炸。这些历史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数字,在历史上却是血淋林的。用膝盖想想也知道,当时战士们不是十死无生,就是九死一生。
对不起,战争历史不是故事,而是血涌的事故。
不管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不管如果当时美韩占领整个半岛的结果会如何动摇中国未来的国防政策进而阻滞经济发展,不管现在某个半岛上是不是有2400万人被独裁统治着却仍然时常被独裁者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管我此时此刻用键盘再次敲下“战士们”三个字会不会又被贴上抄袭的标签,中国人民都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在这场战争中有十五万志愿军战士的遗骨永远埋葬在了朝鲜三千里山川的靑谷之中。出生后裹上破布的黄继光战士堵了枪眼,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毛岸英战士也被飞机炸没了,还有名字叫的上的和叫不上的,老的和少的,高的和矮的,男的和女的……死者已矣,毕竟时光无法倒流,但会不会有一天,战士们留给世人的印象连这些体征都没有。
熬夜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电影里王兰含着热泪唱起的《我的祖国》,然而上甘岭上却再也找不到在追赶小松鼠的战士们。
诚如您所见,我一直更爱用“战士们”来称呼这些英雄,而不是“烈士们”。因为一直觉得,“烈士”这个字眼天生就有阴阳属性,强行把“战士们”和我们分处天上人间,有种人鬼殊途的味道。
其实,“战士们”永远活在每个铭记历史的人儿心间。或者,如果真有天堂和地府,那么我相信在那些地方,“战士们”还是战士们。

 3 ) 什么是祖国?

什么是祖国,当我趟过鸭绿江,我的背后,就是祖国。

韩国宣布要部署萨德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我不知道事情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在看新闻视频的时候,偶尔瞥见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就点进去看了。

这是一部上了年头的电影了,现在的人应该不爱看这种没有彩色,画面晃荡的影片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点进去了,在这个影片里我看到了许多许多我熟悉的情节。辛辛苦苦带进来的两个苹果,一曲“一条大河波浪宽”,还有最后龙世昌舍身炸暗堡。

向张连长致敬。那样的英勇,只身前往敌方战区,聪明机智。

向卫生员致敬。身为一个女子,唱歌鼓舞士气。用毛巾捂住战士的口鼻,甚为英勇。

向龙世昌致敬。是你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舍身用身体堵住洞口。

向所有牺牲的战士致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为我生在这样一个祖国而骄傲。为自己是你们的子孙后代而感到骄傲。

以下摘自B站评论区。看着看着就泪目了(╥╯﹏╰╥)ง

老电影中很少出现细节上的错误,究其原因,一个是那时的文艺工作者十分的敬业,而并不讲究经济效益。《上甘岭》的导演在拍摄之前,专门去了朝鲜实地查看了上甘岭的地形,回国后又在山东找到了一个与上甘岭十分相近的山峰,请了工程兵修筑了和上甘岭一模一样的工事和坑道(比如说那个在结尾处的暗堡,就和当年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龙世昌舍身炸毁的暗堡几乎完全一致),演员全部下十五军四十五师实地体验生活,上甘岭的幸存者担任顾问,拍摄时用炮兵实弹轰击山头。即便如此,导演还十分遗憾,认为没有能将上甘岭志愿军将士所遭受的苦难表现出百分之一。

这是属于老电影人的精神啊。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届慰问团第二分团来到五圣山,要求到前沿阵地。当晚被允许到前沿观察所用望远镜观看战况。他们边看边哭,最后索性嚎啕大哭。作家陆柱国说:“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把上甘岭的英雄写成小说,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为什么打仗,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打仗,是怎样打赢的。” 陆柱国走遍每一个连队,噙着眼泪听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的故事,熬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后,写出了《上甘岭》。后来,被长影班上的银幕。——《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公辞六十载,今夕请当归。(´;ω;`)

 4 ) 让祖国人民等我们胜利的消息

前两天听金林南将军的演讲节目听他讲到上甘岭战役,美国人至今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他们有飞机坦克大炮最先进的武器装配却败给了拿着陈旧落后武器的新中国,我也好奇这场战役抗美援朝部队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赢得最终的胜利,于是点开了《上甘岭》。

影片开篇上甘岭战役已经打响,七连顶住了美军的十四次攻击,将战场交给了八连。此时的山头已经被美国的飞机大炮削低了2米,八连顽强的抗住了一次次进攻不退分毫,后来上级指挥战略调整要求所有人撤退至反斜面坑道内,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坚守43天,为大部队反攻争取了时间,最终赢取了胜利。

影片拍于1956年,很老的片子,但看着的时候你无法不去想当时的中国军队面对强大的美军时面临的种种困难,也无法忽视洋溢在每一个解放军战士脸上的乐观、从容、热血,在他们眼里,祖国高于一切,军令重于一切,每一张脸孔都是那么年轻、鲜活,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看着这样一支军队,你会相信,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他们,他们一定会胜利!“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熟悉的旋律想起,当祖国山川、河流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时,我仿佛穿越到了这群最可爱的人中间,如他们一般胸腔里奔涌着对祖国的眷恋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小杨临去执行最终的任务前对着八连连长大喊:“连长,让祖国人民等我们胜利的消息吧!”看到这段时我热泪盈眶,他知道此去可能不复返,可他心里只有胜利,只有祖国和人民,这样的队伍,又是谁能战胜的呢?

 5 ) 上甘岭战役战略统计

上甘岭战役,第一天美向我军阵地,出动飞机200多架次,发射30多万发炮弹,(30万)600枚航空炸弹!守阵地的是我15军后期是12军,上甘岭只有597.9跟537.7两个高地,在这长2700宽1000米2.7平方公里双方超过10万人在厮杀,43天联合国军10个步兵团2个营一个空降团,还有一个整编制师!4个新兵连队,6万2000人,对我阵地发射炮弹1千万900万枚,航弹6000枚,我军阵地下降数米,有2米多高粉尘,随手一把土都是弹片跟血肉,43天力我军在阵地不光无水无粮,每次的补给都要付出巨大伤亡, 我15军军史记载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战士中,如黄继光邱少云等手持爆破桶与敌同归于尽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这在我15军军史中也不多见。一句普遍现象!长津湖战役我27军79.94师,美是美1师7师.3师,从南方福建调来我军一路没下火车穿的都是南方的单衣,在夜间零下40度50年来的寒冬下6万人打伏击,爬在雪地里,冻死的时候都是瞄准姿势,整编制的冻死!到现在我们都无法理解那个年代,那么多维持瞄准姿势冻死的志愿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冻死都一动不动,大家可以看下央视采访报道,往事~老兵.战场.血战长津湖,那代人战斗,跟今天年轻人讲,都以为是笑话,我们无法理解那个那个年代的战斗精神,跟我们讲我们也理解不了,我们只会不相信然后喷!!

 6 ) 电影《上甘岭》64年,片中男主角原型仍健在,扮演他的演员走了

1952年10月14日,朝鲜半岛中部的五圣山南麓,美军调集了320门大炮、47辆坦克、50多架飞机,对着上甘岭高地上3.7平方公里内的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狂轰滥炸。

轰炸持续了整整一小时,平均每秒落弹6枚,志愿军所处的山地硬是被炸成了“颠簸大海”

随后联合国军出动,对着志愿军阵地发起了轮番攻击,但志愿军两个连用生命死守阵地。

此后双方接连补充兵力,一场高地战斗逐渐演变成一场历时43天的大规模战役,期间敌军陆续发动冲锋900多次,最终志愿军以4.3万的兵力,挡住了6万多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

这一仗把我们志愿军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令美国人至今都想不通为什么会输。

这一战役也逼迫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不久后志愿军由守势转为攻势,战争天平也开始向志愿军一方倾斜。

1953年7月,参战双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宣告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而我们的志愿军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回中国。

在此期间,为了鼓舞国民的士气,国家决定将上甘岭战役的那段英雄事迹拍摄成电影。

擅长拍摄军事题材电影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承担起电影《上甘岭》的拍摄计划,由沙蒙和林杉两位导演组成了制作团队,由曹欣、肖矛两人加入共同创作了电影的剧本,于1956年完成电影并上映。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来第一部以这场战役为主题的战争电影,其战争场面恢宏大气,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细致鲜明,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红色经典。一首《我的祖国》波澜壮阔又饱含深情,至今仍被全中国老百姓传唱。

一、

我们先看影片讲述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的三八线附近集结6万兵力,发动了大规模攻势,他们企图夺取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一场争夺上甘岭阵地的战役由此爆发。

志愿军某部8连指挥员张忠发奉命接替负伤的指导员孟德贵,执行上甘岭主峰阵地的守卫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守24小时,以牵制敌人,等待后援部队的到来。

然而联合国军的装备和火力实在太好,他们有170多辆坦克、3000架次的飞机,光是大炮就有300多门,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的。

仅一个上午,敌人就发动了23次进攻,8连虽顶住了进攻,但自身伤亡也是极为惨重。

随着联合国军不断投入兵力,为了保存实力,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放弃上甘岭597.9高地,撤进战前早已经挖好的坑道里。

张忠发虽然百般不情愿,还是服从命令撤进坑道,他们将要面临的是更加严酷的生死考验。

在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时,躲在坑道里的8连正好处于敌人的后方。张忠发于是命令连队主动出击,把漫山遍野的联合国军打得节节败退。

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却也暴露了自身的位置,令8连陷入孤军奋战。

师指挥所发来电报,要求张忠发的8连在山上拖住敌人,让后方大部队能够争取时间来调度兵力和补充大炮弹药。

但坑道里的条件极其艰苦,坑中受伤的战士很多,又缺水少粮,8连不仅要与上山的敌人作战,也要为自身的生存而战。

在坑道中严重缺水,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一块压缩饼干的情况下,8连的兄弟们相互关心和鼓励,硬是顽强地坚持了24天,最后在朝鲜人民军的支援与配合下,终于赢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二、

如何在上世纪50年代打造出一部战争巨制?

1956年那时候,朝鲜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退去,上甘岭战场上依然是满目疮痍,保留着当年鏖战1个多月留下的痕迹。

导演沙蒙、林杉带着两位编剧,和美工刘学尧、特技设计蔡光等摄制组成员一起爬上五圣山,来到了上甘岭实地考察取景。

被美军炸弹削平的山头上寸草不生,镶嵌着满地的炮弹皮和子弹壳,向人们诉说着那场血战的惨烈,这些都令众人感到十分震撼。

而寻访了参与过战役的100多位志愿军老兵之后,又了解到了当时作战的情景和种种细节,这些都被写进剧本里。

通过这些考察和访谈之后,沙蒙和林杉两位导演最后确定了电影要以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在597.9高地的坑道里坚守阵地的事迹为原型。

7连的连长张计发就是电影主角8连指挥员张忠发的原型,由演员高保成饰演这个角色。

与传统的高大上英雄形象不同,张忠发被塑造成一位满身“缺点”又富有人情味的指挥员。

他有贪玩的个性,会跟战士们一起捉松鼠;有奇怪的习惯,一紧张就要喝水;有冒险精神,会自己带着一支小队去搞突袭。

但张忠发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平时跟战士们打成一片;在犯错误的时候,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作战时老谋深算,鬼点子多,又沉得住气,心理素质极佳。

这些鲜明的优缺点都集中到一个人物之上,使其显得格外突出。

如今原型功臣张计发仍然在世,出生于1926年的他已年满94岁,今年国庆节当天,信阳当地人事部门还特地慰问了他,从照片看精神状况还算不错。

不过饰演这一原型人物的演员高保成已在2004年离世。

上甘岭战役中有一位英勇的女卫生员,是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女卫生员王清珍,她坚持留在岭上,与战士们一起熬过了1个多月,忍饥挨饿又不辞劳苦地照顾着连队上百名伤病员。

这位女英雄的事迹也被写进了故事里,就是8连的女护士王兰,由刚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进入哈尔滨话剧院的刘玉茹饰演。

但刘玉茹只演过这一部电影,后来退出了电影圈。

除了张忠发和王兰之外,指导员孟德贵、小兵杨德才、老兵陈德厚、炊事员老王、师长、政委、参谋长、三营长这些角色也都个性鲜明,各有其性格特点。

特别是杨德才和王兰男才女貌,最后却为了炸毁敌人碉堡而牺牲,令观众为之叹惜。

岁月已逝,扮演这些经典角色的艺术家许多也不在了,令人怀念。

三、

64年前的战争片,拍摄却极为考究,但美军演员却是大难题。

如果说好的故事是一部战争电影的内核的话,那战争场面的打造就是电影的硬件配套。

虽然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摄制组对于战争场景的呈现可一点都不含糊,开头黑压压的联合国军如潮水一般蜂拥上岭的情景,可都是真人实景的拍摄。

其实导演沙蒙和林杉有考虑过在上甘岭实地取景拍摄,可上甘岭位于朝鲜地界,山上条件恶劣,不利于电影拍摄。后来他们就在安东地区找到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极为相似的山头来作为拍摄地点,还铺上了一层从上甘岭捡回来的弹壳。

电影中的重要场景,上甘岭597.9高地上的坑道也是由人工打造。虽然和真正的上甘岭坑道相比没有那么潮湿,电影还是用大量情节反映了当时志愿军战士们断水断粮的恶劣处境。

由于联合国军用火力封锁了上山的补给线,每往坑道送一次食物与饮用水,就要冲过10多道封锁线。当时运输人员的伤亡高达1700多人,只要有人能够送进哪怕仅有一个苹果,都能被立二等功。

电影中炊事员老王就给战士们送过一次物资,里面还象征性地出现了两个红苹果。

当年记者采访时曾拍下一张模范卫生员陈振安在石缝下接水,以供战友们饮用的照片,电影中也有相关的情节进行高度还原。

再来说说对于联合国军的呈现,我们都知道其中除了韩国的军队之外,大半是美军,也就是需要大量的白人和黑人群演。

但在那个年代,这是基本上无法完成的创举,于是摄制组想到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就是用中国人来假扮。

实际上电影一反常态地把联合国军符号化处理,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有剧情的敌军角色,而表现敌人的凶悍,也都是直接把镜头对准那些冰冷的机枪口。

但片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联合国军士兵的形象,那些其实也都是用中国人来扮演,只是在需要呈现脸部特写的镜头中,在他们的脸上贴上一条鹰钩鼻。

由于是黑白电影,看不出肤色,这样“蒙混过关”却也没留下太多痕迹。

四、

片中那首《我的祖国》是由女护士王兰演唱,但其实原唱是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歌词也“不走寻常路”,以长江美景开篇,抒写志愿军战士对家乡大好河山的深情回忆,表达战士们守护国土的决心。

后来随着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的巨大轰动,《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也传遍了大江南北,至今仍然是网络上的热门歌曲之一。

像皮哥这个年纪的人,其实有很多都没有认真看过这部老电影,但对这首歌却是印象深刻。

《上甘岭》的片长长达124分钟,这在那个时代真是难以想象,从这个“大片片长”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电影主创真是殚精竭虑,将其当作一项极其光荣和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皮哥一直强调拍电影的工匠精神,在那个淡薄名利的年代,这些红色经典的背后无不渗透出主创人员竭尽所能地贡献精神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些电影之所以至今仍未过时,正是因为它们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电影人的心血。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短评

看渴了

2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主旋律,反正小学的时候大家都看的热血沸腾的~

7分钟前
  • 林浦东
  • 推荐

总体上比较优秀的老主旋律电影 特别是红遍几代人的主题歌 注意到了几处有意的对于美军士兵的异化丑化资产化

10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原来咱们曾经那么会拍电影。要价值观有价值观,要观赏性有观赏性。重温一遍,仍然喜欢。

14分钟前
  • 矫情的反面
  • 力荐

光《我的祖国》就值得10分呀!(CCTV6正在播出)

17分钟前
  • 习惯了
  • 力荐

所谓“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两个“就是”的使用,摆明了不想和你讲道理。《我的祖国》唱在电影中间,配合着新中国的新景观,在战争和优美健康的人性之间回荡,真好。其实不能苛求成长于“双战”体制下的龙女士能够体认这些,但也请别亵渎,别用温情脉脉的字眼打发现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历史

19分钟前
  • 远树
  • 力荐

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2020.10.25资料馆4k修复首映。原片用的“画翻正”,逐帧调成微偏黄绿的黑白色,单轨做成立体声。56年拍52年的战事,虽然有时代内容、拍摄技术、表演上的局限,已经拍得不错了。讲一个连死守坑道24天,不做伟光正和悲情陈述,中间插入捉小松鼠、扔一天铝罐然后连长自己跑出去炸火力点、卫生员唱我的祖国、为送来两个苹果鼓掌、排长讲三国评书、努力干咽饼干等革命乐观主义情节,连长形象立体生动。群演貌似都是解放军,状态气质很真实,尤其衣装脏旧、嘴唇干裂的样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强。美军正脸镜头较少,也能看出贴了大鼻子大胡子的妆。一条大河唱段直接拍成了宣教片,展示好山好水好风光,今年家乡和金刚川还在唱,估计后面还会有,毕竟抗美援朝属这首最有名了。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太多人在豆瓣污蔑这部电影,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无耻!

23分钟前
  • lazymiao
  • 力荐

不知道3星以下的什么心态.

27分钟前
  • 朦光
  • 力荐

管虎狗日的进来挨打cnmd 20/64

32分钟前
  • MR11
  • 力荐

今天我们和美军全面开战,谁会赢?凭此一问,就知道我们富起来的途中,丢掉了多少东西。有人说要讲科学,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当时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赢,结果是我们赢了,于是有些人又要科学的总结经验,说尽了战术战略,但我想说一句玩笑话:人是需要精神的!

36分钟前
  • CRITIC
  • 力荐

8.5,所谓革命爱国主义影片就应该是这样的

41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小时候必看电影之一,应该看过十遍八遍的,在洞里面吃那个苹果的戏印象很深

46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和老爸讨论爷爷援朝的经历,老爸说爷爷几乎从来不提,就是这部片子出来时到处都在反复映,爷爷只看了一遍就再也不看了,他说“电影拍的连现实的1/10都不到”。忽然非常理解他话少的现实就是PTSD,晚年一言不发大概有很多无奈和痛苦,念及一直以来只能猜他所想,却再也不能和他说话,我也伤心。

50分钟前
  • 陈小睡
  • 还行

刨去这部电影是几代人的永恒回忆与精神支柱不说。单将影片放在50年代的中国电影来看也是相当出色的,人物描写十分的成功。在艰苦卓绝的山洞里安排逮松鼠的戏还有经典的合唱。。都是神来之笔啊。。

54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歷史不過是一種言說,從來就沒有真相。電影雖然虛幻,闕也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一種關于心理的真實,它告訴我們曾經有過一個有著意識形態崇高客體的時代。如今真相早已無可尋覓,只有夢囈般的電影留存……還有那曲仍將傳唱下去的“一條大河……”

56分钟前
  • 还行

可惜了这么硬核的题材,后面居然再也没拍了?全是一些抗日神剧

57分钟前
  • 太平洋上开宝马
  • 推荐

一星给“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密密麻麻往上冲的美军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严酷性

1小时前
  • 祥瑞御兔
  • 很差

第一感觉依旧是战争场面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假了点,但比起《英雄儿女》,个人觉得《上甘岭》拍得更真实些。朋友看得不太认真,就知道她不是很感兴趣,倒是指导员之死把后面的大叔催出眼泪了。……影片最让我为之惊喜的莫过于听到那首传唱度超高的歌曲《我的祖国》,才知道是出自这部电影。@中国电影博物馆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此片绝对有高度 乔羽的歌太好听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上級下達命令應該向下級傳達戰術意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1小时前
  • 格瓦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